就在前几年,其实放开过一次高考,但是那次的考试出了那么一个白卷英雄,之后风向变了,多少考生的考卷根本没被判就直接给烧了。
她认识的一位北大教授后来提起这一段,曾经说,他心怀期望,认真准备,考得非常好,自以为稳稳被录取,结果竟然是那样的结局,高分的被抛弃,低分的被录取,他感到自己被羞辱,被戏耍,彻底绝望。
他说当时他母亲告诉他,这辈子什么都别想了,踏踏实实的,以后接她那个造纸厂的班,安稳过这辈子,就比什么都强。
后来几年,要想得到机会,无非是择优推荐,但是择优推荐什么情况大家都知道,全都是关系门路,还要看家庭出身背景,家庭背景不好,就什么几乎都没有。
个人通过学习来改变命运的可能几乎为零,人心浮躁,学生怎么可能安心读书。
于是她终于道“好像也有道理”
陆殿卿“先别想了,我三叔订了仿膳的包厢,我们现在过去吧。”
作者有话要说这里提到的那次高考是1973年,基本文中提到的关于高考关于读书的,应该还算写实,那位绝望的教授也是有原型的。
大家大致能了解当时的背景,读书无用论成为主流,一切都是关系背景出身。其实即使后来放开高考,很多人下意识也是怀疑不信,觉得肯定还是要看家庭出身背景,毕竟狼来了的故事就发生在四年前。
最开始的招生办法为“自愿报考,单位同意,统一考试,择优录取”。
邓伟人大笔一挥把“单位同意”这条划掉这轻轻一划应该改变了无数人的命运吧
后面还会慢慢提一下关于高考和大学情况的背景。
其实从历史看,无论是改革开放还是高考,都不是上面一个政策马上气氛全变,观念的转变,需要时间,也需要上面政策不断给底层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