汐到时候工作辛苦,他发的消息就不用回复了,只要偶尔应一声,让他知道顾汐一切都好就行。
怎么听起来她更渣了
顾汐没反驳,只是干脆利落地把机票截图发给徐灼,而后发了出发时间“我就不跟大部队的车了,到时候你到我宿舍楼下接我”
被这么邀请了,徐灼哪会拒绝,当机立断地说了好,殷勤地把顾汐送到了登机口,他期间没撒手过行李箱,不让顾汐拿半点重物。。
顾汐想,这要不是他们是出行,徐灼都能做出为每个人准备一份礼物的事情。
上了飞机后,徐灼担心的调侃并未发生,秦院士只是默默地给竖了个拇指。
而后他犹豫道“顾汐,你现在正年轻力壮,随着手术量的增长,技术进步得非常快,在这个时期,还是要把更多的时间放在手术上。”
也就是自己的徒弟,秦院士才会多交代两句,他对几个徒弟一视同仁,当年大徒弟结婚的前一晚,他都还在交代这事。
不过相应的,秦院士也是很注重家庭的人,当年大徒弟的大儿子出生时,大徒弟还想外出支援偏远地区,被秦院士一棒子打了回去。
顾汐理所当然道“事业是最重要的,人家古人都知道说,敌未灭,何以家为。我技术只能说是平平,是不会那么早影响事业的。”
她对秦院士的所有言论都抱着包容的态度,秦院士的年纪在这,自然会有一些言论显得不那么能跟上时代。
再说,这话不是很有道理吗
“他也能理解的,我们之前聊过这个话题。”创作者也同样有灵感充沛的时期和衰竭期,对于徐灼来说,他的事业可不只是赚钱的工具,更重要的是寄托了他的愿景,“说完全没影响是假的,但我们都不会让感情成为事业的障碍。”
秦院士看着顾汐那坚定的模样,忽地就愣住了。
虽然上了年纪,他的记忆力还是很好,秦院士只是大概回忆了一下,便能回想起顾汐来a市人民医院之后的排班。
手术、手术,还是手术。
没有排期手术的时候,就去观摩手术,偶尔还去急诊帮人打一波下手。
和飞速增长的技术相关的,是她几乎都消耗在医院的时间。
他好像白交代了,他的这些徒弟,是不是都太过一门心思在事业了
秦院士找回了当初面对大徒弟的忧心忡忡。
当时他每天都在担心,自己的大徒弟因为太没情商、不够体贴妻子被扫地出门。
顾汐,应该不会这样吧
世界肝胆外科大会进行得非常的顺利。
秦院士上台做了开幕报告,而顾汐的报告则被安排在了第二日的下午第一个。
她的学术报告标题起得很大,但并没有得到太多学会成员的关注。
这和她的年龄、还有之前的名声息息相关,要不是有秦院士在那,关注她报告的人至少还得砍掉一半。
不过一等报告开始,这质疑声便彻底消失了。
顾汐这段时间做的手术也反应在了报告之上,要知道,国内的医生大多处于高压工作之中,不少颇为内卷的外国医生,一周能做的手术数拉满了都未必比国内医生半周做的多。
a市人民医院又是全国范围内有名的医院,有着秦院士做招牌,顾汐在师兄师姐们的照拂下头一个选病人,硬是凑齐了五例具有特异性的肝癌病人。
她对手术的想法很有创造性,也有实际的病例作为辅助,深入浅出地这么一讲,只要是同行,很难不被吸引。
因为是下午的头一场,昏昏欲睡的人在半梦半醒中勉强听着,听到半路才意识到这一学术报告意义的众人纷纷拿出本子,开始奋笔疾书。
只是这醒悟得有点晚,不能把该记录的部分全部记录,可恨的是,知识是具有连通性的,前面少听了一截,后面的不少关于入路和手法的选择便有些一知半解了。
好在还有答疑环节,当顾汐宣布可以提问后,那齐刷刷举起的恍若葱般的手臂无不在证明一点。
顾汐的开场可谓是非常亮眼,在本年度刚“出道”的年轻医生中,都能算一骑绝尘的那种。
等她下台,之前那些只对她抱有些许客气态度的医生主动到了跟前,开始和顾汐交换交流方式。
这就是学术会议的一个重要意义,人情往来,建立人脉,而顾汐未来在医学界的社交圈,便也会从这起步。
紧接着学术会议的,便是手术转播。
参与手术转播的团队有三个,每个团队三台手术,虽说大家是依次进行手术并非同时,但是比较的意义其实很明显。
上一届学会时,国内的几位肝胆科院士都抽不开身,前来参加的是准院士的团队,当时因为事先对病人的评估不够充分,在手术中出现了点小意外,虽说最后成功解决,但终究影响了国内肝胆科对外的形象,所以这次才特地又请了秦院士团队出山。
秦院士年事已高,铅衣对他本就是负担,长时间的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