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再被骂几句,不是将士,不用上战场。
“皇上信任臣,是臣的荣誉。皇上但有吩咐,臣一定用心竭力。”张廷玉说着话,心里也是酸酸的,无缘无故被太上皇罢官了,如今新皇登基,眼瞅着连皇叔们都不册封,他的前途那
“嗯,衡臣果然是朕肚子里的小蛔虫。”四爷言语“真诚”,目光“赞赏”。瞧着张廷玉呼吸不畅的急促,矜持且优雅地微笑。“朕打算,扩大奏折使用范围。并且做一套具体的奏折制度出来,有你来制定具体章程。”
张廷玉眨巴眨巴眼睛,反应过来,吓得要哭不敢哭的,木愣愣地起身行礼道“臣领旨。”
可能是自己的态度要他惊讶,从茶碗里露出来双眼的他还是稍有儿时初见的稚嫩感,这抬眼微惊的模样,煞是有富家好儿郎的单纯。
“好好办,诸葛一生唯谨慎,吕端一生不糊涂。衡臣呀,朕信你。”四爷安慰着,放下茶杯,目光凝注张廷玉。
张廷玉的小心肝儿“扑通扑通”直要跳出来胸腔。
“奴才感激涕零,千言万语不能表达。皇上信重奴才,是奴才的莫大福气。奴才愚钝,不敢比照诸葛亮和吕端,唯有竭尽奴才全力。天气渐冷,皇上您注意保暖休息,奴才告退。”张廷玉声音发颤,面带潮红,一撩袍子,磕头,一起身,严肃着脸,端着忠臣的架势,一步一步坚定不移地离开了。
四爷瞅着他“赴死如归”的背影,摇头失笑。
扩大奏折制度,免去了中间门环节的传递,不但奏折能迅速递到皇帝手中,而且在皇帝朱批御旨后,又可直接发还上奏官员,马上付诸实行,从而大大提高了办事效率,必然给大清政治带来积极的影响。中央和地方上的公私事件和人际关系,无论巨细,皇帝都可以从奏折中直接了解到,进而更精准地整饬吏治,监察民情,发号施令。
好处很多。对于勤政能干的帝王来说。但弊端也有。皇帝毕竟是一个人,人都有偏见私心喜恶思考不周,难免出现其他问题。其二,这必然造成大臣们相互告密,因为谁也不知道谁向皇帝打了什么小报告,干脆一起打小报告。看似铁板一块,默契地要糊弄新皇维护官员体系利益的人们,必然裂开一条条缝隙。
这些,四爷想到了。张廷玉也想到了。
张廷玉身为士绅官员之一,但他没有劝谏。大臣们因为以往对康熙的态度,或者因为皇上新登基还没坐稳龙椅,折子上习惯的含糊,要皇上生气了。皇上不是康熙、顺治长在宫里的皇帝,皇上办差多年,于地方上衙门里的猫腻熟知,折子言语再怎么遮掩,他一眼明了。
自己这次又要被骂“奸臣”了。
可他,是大清的臣工。他记得父亲临终说,身为这片土地上一个良心未全泯的臣工,他能遇到康熙皇帝,是大幸。
自己遇到皇上,也是大幸。
张廷玉快步出来朗吟阁,站在仪门口,望着进进出出打招呼的太监侍卫大臣们,抬头看天,今天又是一个好天气,阳光淡淡的不刺眼,慵懒迷人温暖,酥软人的骨头。
皇上还记得给他差事,皇上没忘记了他张廷玉眼泪飙出来,忙伸手擦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