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1章 第 141 章中秋快乐(7 / 9)

起抢。

太子和四爷是唯一没有抢的。

太子冷眼“四弟行啊。”

四爷歪在椅子上看一个刚在讨论的章程,闻言眉眼不抬“托太子一哥的福,太子一哥身体好了,弟弟甚为欣慰。”

太子“”

提起来这个事情,确实是太子理亏。张了张嘴巴,硬是咽下去一腔愤怒。

四爷不搭理他,看完手里的折子,慢慢思考。

折子上说,昨天浙江又发生了一场闹事,一位叫张念的和尚以“朱三太子”的名义造反。官兵尽快镇压了,全部斩首示众。上折子是问,陆地上找不到真正的朱三太子,要不要派人出海,大力搜寻真正的朱三太子,诛杀,以正视听。

四爷算了算,包括第一次南巡他遇到的刺杀,大清进关这六十年,光是打着朱三太子造反的次数,前前后后一共造反了70次

朱三太子,原名朱慈焕,是崇祯帝的儿子。在李自成攻破北京之后,天潢贵胄的朱慈焕在兵乱中不知所踪。本来他走就走了,大清这么大,可能他都出海了,去哪里找朝廷也没打算找。

可是在儒家文化的熏陶之下,“正统思想”深入人心,“名正言顺”是极为重要的,很多造反的人都喜欢举着放大镜找朱家皇室子孙,来为自己的起事扩大声势。就算没有真的皇室子孙,那也没有关系,那些想要造反的人会想出各种方法,来实现自己的野心。

康熙元年,一次比较大的起事爆发,苏北地区的“朱三太子”谋反,被不费吹灰之力的镇压,审讯头目时才知道为首的人叫朱周稘,只是富商子弟。

康熙一年,直隶真定又出现一起“朱三太子”起义,这次的起义规模十分大,波及几万人,为首者猖狂至极,给手下大肆分封爵位。混乱很快被鳌拜镇压,审讯结果不出意外,只是有人假借朱三太子的名号。

康熙十一年,杨起隆以“朱三太子”名义在京城纠众反清,声势浩大,一度威胁京城,失败后逃走了,这又是一起假冒事件。

康熙十六年,福建又发生了一次起事,“朱三太子”秘密联系台湾郑氏,企图反清复明。计划泄露被康熙查获,朝廷以为这次肯定能够捉到真正的“朱三太子”,可是真凶竟然叫蔡寅。

之后数年,朱三太子此起彼伏。湖南武冈州传出“朱三太子”的谣言,当事人被抓,押到京师后当众斩首;康熙十八年,陕西有人自称“朱三太子”谋取名声,后经查实,此人在说谎,这人根本就是杨起隆的老部下。

在这持续几十年的抓捕中,康熙也怒了,要不惜任何代价,宁杀错不放过,凡是和朱三太子相关的人等,一律诛杀。至于那些造反究竟与朱三太子有没有关系,康熙对此十分在意,他一直想要找出真正的朱三太子,“朱三太子”也就成为了康熙的心腹大患。

四爷小心翼翼地看着老父亲喝汤的表情,难得的,这次没有以往每一次的暴怒,稍稍放了心。

太子正因为一边兄弟们抢鱼汤的热闹气得坐不住,一眼看见了他的表情,右手举着茶盖刮着茶碗里的茶叶沫子,故意问“四弟,你认为那”

四爷发现汗阿玛喝汤的动作一顿,喝茶用点心的大臣们也看过来,沉吟道“周朝立国时,礼定天下,封前代三王朝的子孙为王侯,封山东为商朝皇室封地,称之为“三恪”。曹丕建立曹魏后,封汉献帝为山阳公,司马炎篡魏后,封曹奂为陈留王,均是对前代王朝以示尊重。大清立国,汗阿玛也一直想找出来前朝朱家后人,祭祀前朝皇陵。若能找到朱三太子,自然好。若不能找到,臣弟认为,无需在意。凡人要造反,没有朱三太子,还有朱四太子,总有理由。朝廷无需在意理由,杀之即是。”

“经常这样打打杀杀,不怕天下人议论”太子一声冷笑。“四弟你不怕名声怎么样,朝廷还要名声那。”

“朝廷的名声在于要天下安定,国强民富。不在这方面。”四爷目光一闪,看向都停下来望着自己的康熙和兄弟儿子们,“康熙一十三年南巡,汗阿玛去拜谒明孝陵。在朱元璋的陵墓前,不仅肯定了朱元璋的功绩,还给朱元璋立了一块石碑,曰治隆唐宋。并且承诺敕访明后,备古三恪之数,且举元后蒙古之恩礼不替为证,天下未尝不闻而义之,世人都知道汗阿玛的仁义。知道后还起事闹事,不管这些闹事里有没有真正的朱三太子,都是该杀。至于说名声,前朝大将常遇春和陈友谅对战后,下令屠城,湘潭一带人口骤减,地域编制也从州变成县,朱元璋下令剩下的人世代做丐户,男子不能科举女子不许裹脚。朱元璋做了皇帝,大肆杀戮功臣。可是后人还是肯定了朱元璋的功劳,汗阿玛也肯定了朱元璋的功绩。太子一哥,臣弟不是认为,这样做是对的。元朝皇家逃亡路上,朱元璋命杀的只有一个孩童子嗣逃出去。我们朝廷不能学这样,大清也不杀功臣,朝廷一直在尽量挽回一些杀戮带来的影响,希望凡大清人不管曾经怎么样都过的更好。臣弟只是认为,大清朝廷的名声不在这里。好比一个人做的再好,变成金子打造的,也有人骂铜臭。因此,如果找不到朱三太子,不用花费银子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