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章 第 124 章(9 / 9)

康熙对老四的意见很重视。可朝廷都对农民“闹事”非常敏感,防范甚严,凡事都以不生事端为要。为此,康熙专门开六部九卿会议,一起研究具体措施。

太子在会议上当场再次提议,更加有条有理,堪称完美的条例,大部分官员都积极附和。

太子上书的主要内容包括云南督抚雇本地人开矿及商人王纲明等在湖广、山西各雇本地人开矿照准;其他省所有的矿,未经开采的,或初开采的,严行禁止。上述措施中,云南督抚雇人开矿属于官办矿业,云南铜矿又是大清铸钱所必须,且王纲明是著名的皇商,直属内务府,合情合理。

而对民间开采,包括地主、商人、贫民在内都严格禁止,尤其不许民间开大矿及大规模开采,以免聚集人多出事。

为了防止出现流民,也不许跨省开采,朝廷实行禁矿政策。

四爷听着大部分官员的附和声,眼看汗阿玛也要采取了照准政策。站起来,瞬间安静。四爷不搭理他们,面对康熙直言“汗阿玛,儿子认为,这份上书乃是治标不治本。出来问题,不去解决问题。而是去解决问题发生的原因。这是因噎废食。其一,儿臣细细思量,这个方法,治标都达不到。”

太子气白了脸。

可是在场官员,只有小部分敢站出来反对的,还都在谨慎地琢磨言语表达那,八爷也站出来“汗阿玛,儿子附议四哥的说法。广东一个商民兴办的最大的矿厂若封闭了,湖南许多地方的铅矿也封禁了,四川、河南的一些矿厂都被禁止。大量矿工怎么生活即使真要封闭,也要先想好怎么照顾好矿工们。”

“而我们一旦封闭这些矿,必然有偷采矿的,流民还是多。而矿开采量少了,不仅会影响整个大清作坊生产,而且会造成矿业生产衰落。此外,禁矿引起矿民失业,地方收入减少,老百姓和地方官必然一起反对。各地百姓在官员的掩护下,私挖、盗矿必然兴起,从而使我们大清的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流民进一步增加,形势更为复杂。”

康熙面无表情。

太子面色一冷大哥不在,八弟领着大哥的人,要投靠四弟

大臣们则是抓住八贝勒,使劲地喷唾沫。

不敢喷四爷,还不敢喷你八爷当然,他们知道八爷这是“菩萨心肠”引起的,大都还是挺委婉的,只说“小不忍乱大谋”“这也是没有办法,矿工们会理解朝廷的。”

八爷脸皮功夫到家,一番大度真诚的表现,反而要一些人不好意思再说下去。

四爷懒洋洋地坐在自己的位置上,闭眼养神。

太子听着,眼里一道寒芒闪过,看向八贝勒的目光越来越冷。

康熙端坐上首,一字不漏地听着,越听脸色越难看。

他和四儿子的区别,是治国方法的不同。而原来,胤礽和他是多么相似,不愧是他亲手教导出来的大清皇太子。

这要他心里一阵悲哀,越高的相似度,有越高的重复犯错率。他自己已经意识到,这份宽仁只好应用在战时拉拢人心。大清和平了,内部矛盾多且尖锐,这份宽仁已经不合时宜了。而太子还没有意识到。

康熙看向闭眼打盹儿的老四,和平后这些年的国策,大多是出自老四之手。

再看向老八,老八打小儿字不好,性格更是懦弱型的,被老四训了这么多年,勉强及格能入眼。也确实有做正经事的能力了。

康熙看向太子,太子没有继承他的强势,只学习了他的宽仁,以士绅为本的宽仁,且是学生一样的稚嫩手段,缺乏历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