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5章 第 115 章(2 / 6)

熙满意儿子的配合,一转头,面对呆滞的大臣们,苦恼道“孩子们是大清的未来,是我们所有人的未来。要教育好孩子们,难啊。这是前所未有的大事,我们摸着石头过河,一步一步地试探着来。朕记得诸位,历史铭记诸位卿家的功劳。”

大臣们真呆傻了。

皇上您在说什么

皇上您这样的大饼和甜头是收买不了我们的

群情激奋,户部尚书直接问出来“皇上,我们要大清的孩子们都读书”

“读书。”康熙大气的模样。“朕知道这事情难,朕也不求一步到位。这次去边境上巡视,去了盛京一趟,朕,决定,先在边境和盛京试验。”一脸乐呵呵的。“朕希望啊,将来我们大清的年轻人,都是秀才。哈哈哈哈。”

康熙摸着胡子豪迈大笑。

大臣们一屁股跌坐青色的地砖上,眼前发黑身体摇晃,要晕,还要用足了力气高喊着“吾皇圣明卓著。”那心里的滋味儿别提多复杂了。

盛京的主要官员,是周培公。周培公,何许人也世人都知道索额图、明珠、陈廷敬、李光地却不知道,还有一个至关重要的周培公。湖北荆门人,文武兼备,刚正毅勇,才智过人,恪尽职守,深谙治世之策,深得为人之道,是康熙早年身旁重要的谋士,曾经凭借三寸不烂之舌,劝退三藩二十万叛军,康熙亲口说“周培公一人,千军万马。”

是人嘛,只要有优点,就有缺点。周培公的缺点,就是太好名声了。你说你一个臣子,自律修养比皇上还高洁还爱显摆,这是找抽还是找抽那更有自身性情高洁的人都有的毛病,大多秉持一腔热血,说话直白不委婉,好嘛,周培公说话很直率,即使当着文武百官也不给皇帝留情面,他想知道的事情原委、皇帝的态度,他就冒死也要问个明白。即使在剿灭吴三桂期间更是屡获战功,功不可没。但还是落得贬谪的下场。

也没贬到其他地方。皇上偏心眼儿,再讨厌周培公,也知道周培公是一个好官,特意贬到自己的老家盛京,正好那时候盛京天天和沙俄、准格尔打仗,也是发挥他特长了。

这样的周培公,本来要在盛京那关外土疙瘩郁郁而终了。

却是遇到了一个四爷。

四爷去了一趟盛京,将盛京的作坊学院搞出来模型,周培公的人生第二春来了,打了鸡血地营建盛京。

博古通今,智慧超群,有胆有谋,不畏惧权贵老王爷们的胡搅蛮缠,硬是将盛京从一个土疙瘩,真格儿发展成大清的第三都城。第一北京,第二南京,第三盛京。

这很了不起啊。

如今皇上再给他安排这么一个青史留名的大差事,普及孩子们的教育,那周老头真能再活五百年地干。

谁能想到那周培公这么一个不会做官的人,居然跑在他们前面第一个青史留名了

大臣们抹着眼泪,和皇上喝茶聊天,一颗心泡在黄连里皇上出发去盛京之前,没说这个事儿啊,这是硬生生地摆了大臣们一道,生米煮成熟饭,反对也不能了,只能挤着菊花老脸夸夸夸“皇上英明神武、仁慈爱民了。这是千古未有的事情,我们开天辟地,都是皇上福泽隆重,有上天保佑。”

康熙摸着胡子乐呵呵地笑“这都是父老乡亲们的功劳,朕也没想到,这次去盛京,会见到那样一个盛京。盛京好啊,周培公有大功,朕可算是对得起老家的人了。”

“哈哈。”“哈哈。”不光要陪着笑儿了,还要跟着继续夸“皇上,臣也没想到,到了盛京,差点以为自己走错地方了。”“皇上,臣也想去盛京看看,开开眼界那。”心里都在骂有四爷在,周培公都能做出来大事业在皇上面前翻红了,这天底下还有公理吗老天爷不长眼啊

君臣其乐融融。傍晚来临,倦鸟归林、炊烟袅袅。索额图、佟国维、陈廷敬、李光地领着大臣们各自回各自的家,脸上都是认命的苍白无力就知道当初没有一锤子锤死了四爷,要被四爷一直压着了。只盼着将来太子直郡王登基,日子好过一点儿。如果是八贝勒登基,那更好了。

臣子们的心思,康熙多少知道一点儿。自古以来就这么回事儿,皇帝选继承人,烦恼选爱子、贤子、嫡子,大臣们大多只有两个目标选一个关系最近的,或者最好说话最好脾气的底气最弱的。巴拉巴拉自己的儿子们,嘿,可不就是老二、老大、老八了吗

康熙面对儿子们,人放松下来,表情一变化,怒声问“老三,老四,说说怎么回事儿”

老三胤祉站出来,委屈巴巴的“儿子就是不服气。儿子就是去一趟八大胡同,见识见识,花了一万两银子小手都没牵一下,被四弟拉了出来,回家来还被福晋抓了一爪子,”一拉自己的领子指着脖子上结的小疤了,愤怒道“汗阿玛您看,福晋那真是不留情面,害得儿子大夏天的穿高领,人人都以为儿子有毛病。”

康熙牙疼嫌弃的没眼看“你去八大胡同,还有道理了你白花了银子你四弟拉你回来,你福晋打你,活该”

“儿子就是活该”胤祉一梗脖子。“儿子就是气不过。凭什么儿子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