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第35章(3 / 7)

这算下来,宋福生又是拖后腿的。

进士及第、进士出身,那是不用想。一准儿落到同进士里面去。

若是那些大家子弟,那些书香门第的学子知道落入同进士时,肯定要哀叹一声。可搁宋福生这儿,能考过就好。

他的态度就是这般的躺平。因为,宋福生对于自己的本事,那还是非常清楚的。他就一个没多少资源的人。

当初考中秀才、举人时。他都想进府学,那去跟别人再精进一下学问。

可不凑巧。他这一守孝,那进学的事情自然就是不可能了。至于在考中秀才前他一没背景,二没后台,别说府学,连县学都进不去的。

至于现在嘛,能考中一个同进士,那也不错的。

朝廷的规距,只要过了会试,就不会在着落举子。这会试一过,板上钉钉的有官做。那么,还愁什么

宋福生重生以来,一直所盼望的不就是一个官身。有官身,那就能护住亲人,能给亲人一个安稳幸福的生活。在这一个时代,官,才是统治阶级啊。

心神一松。

宋福生就是捂嘴笑了。笑时,他还是忍不住的咳了两声。

然后,就是敲锣打鼓的声音传来。这是衙门来人报喜了。这会子,报喜人的到来,喜报的送到,更是让宋福生心头安定。

给报喜人赏钱。大家伙彼此都是心照不宣的高兴。宋福生高兴前途在望。报喜人高兴得了赏钱。

会试出结果。

接下来重要的自然便是殿试。

殿试是什么

宋福生知道的。宋福生在考殿试前,一直在琢磨的就如何写文章。他想写的文章就是打动永治帝。

知道他会试的名次排在后面。若无机会,那注定一个同进士。可若是万一一旦打动永治帝。那么,就可能排到前头去。一考定官阶。

殿试一出结果。那头三名的待遇是大大不同的。想那状元郎,那起步就是从六品的官身。多少人熬啊熬,没背景的可能一辈子就是这么一个官身都未必有。

榜眼、探花也是正七品的官身,那是手把手拽住。

可其它人嘛,就是未必了。

殿试之后。若是前三名是进士及第。尔后,二榜的进士出身,这才有资格去馆选。选中者,能成为庶吉士。庶吉士,入得翰林院方有入阁的机会,将来是成为阁老宰执天下。

非翰林者,不得入阁。

在永治帝之后,更成为潜规则。可这于宋福生重要吗不重要。

宋福生没后台,没背景。

他压根就没想着做宰为相。

宋福生担忧的是他这名次,一旦落到同进士的名额里。那就可能选入六部。又或者,给一个偏远地方的小官名额,一朝把他打发了。

凭着他的寒家子出身。那一旦成为偏远之地的小官,可能一当就是一辈子。那甭想回家乡,在异乡当小官,还是贫官。那有意思吗

没意思的。

宋福生又不是什么有远大报复之人。他就想平安有一个官做,最好是京官。在那等不要紧的位置上,然后,安然的做一个小官,护着一个小家即可。

如今想留京都。那需要谋划一下。

宋福生想来想去,还是有点拿不定主意。

殿试,如期而至。

在殿试上,宋福生最后还是想搏一把。起步高,步步高。

宋福生想做官啊。

若得高官做,又何必从小官起

永治帝考的便是治边之策。

宋福生提笔写下了策文。他写的就是后来永治帝的治边之策。这策略,也是平了大唐朝之后的北患。

其策,在这一个时代里的影响还是颇深的。

北边的胡人,分诸部。大部族分为小部族,小部族的头领全由朝廷册封,给爵位,给禄米。一应世袭,皆得朝廷册封为正统。

朝廷给诸小部族划分草场,朝廷设四城,设衙门与商道。

诸部族的头领得朝廷恩养,厚赏。而朝廷实则呢,在诸小部族只做一件事情,那便是减丁。当然,这一部的谋划,宋福生写的含糊。

诸小部族由朝廷恩养头领,在京都也是赐宅赐地。总之,就是好日子腐化所谓的头人。

朝廷设下四城,朝廷还设有商道。商道沿河设点,慢慢移民充边。

此消彼长之下,异族人丁渐少后,自然就会慢慢安生下来。这等策略,非是一时的急策,而是百年大计。急,那是急不得。

可这等策略,也是根本之策。

因为,草原搁那儿,中原不填丁进去。那胡人自然就会慢慢多繁衍。一个部族就算一时剿灭,也会再有胡族兴起。

只有慢慢的把中原人丁填过去,填的那沿河的要地,在商道的小堡之地慢慢的落下据点。由点及线,由线及面。

这才是织网,织一张真正统治北面草原的大网。网城之时,北边再无边患。

宋福生的策略,在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