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常武带着卫队进宫,这是他的特权,所以一些老封建痛恨他身为权臣的飞扬跋扈。
他不想这么高调,但更不想象何进、韩信这些人被宫里人炮制,死于非命,所以保命要紧,别人怎么看是能咬我咩
一路可见维修工人和物资车辆进进出出,正在忙碌于修葺。
乾清宫则已经修好,但脚手架还没拆光光,带有阵阵石灰气味,颜常武求见,很快被允许进内。
他的卫队摆在乾清宫之外,列出战阵,纹丝不动
此地乃是大明宫廷的腹心之处,皇帝真要对权臣不利,也不敢在此动手,甚至还要保权臣平安,否则君臣相争之事传出去就是骇人听闻。
“见过陛下”颜常武很恭敬地下跪行礼。
不冲别的,永明帝是他的岳父,也都值得。
“罢了”永明帝朱由产挥挥手道,颜常武就站了起来。
朱由产气色很好,他虽然是个傀儡皇帝,但他心态摆得正,知道这个位置本不应轮到他来坐的,如今能够坐上去全赖他面前的这位“贤婿”。
且他没有那种雄视天下之心和管治天下之才,所以他几乎不理事,有事情报来尽说“甚好,找东南公决定”
直将明朝的那些忠臣们气炸了,背地里骂他烂泥不上墙,不是朱家的子孙。
因他这样态度,颜常武对他执礼甚恭,孝敬丰厚,敢不敬皇帝者必严惩,因此朱由产日子过得舒心。
“东南公来见朕,可有事”朱由产问道。
“启奏陛下,凡新朝建立,必开恩科,以揽天下英才,为我朝所用”颜常武奏上道。
“准奏”朱由产同意道。
无论是高级班还是中级班的军官们的学习时间都是一个月,结业之后,他们带着使命回到了军队中,立即主持了轰轰烈烈的军队改造。
军队在那个月里一直训练,没有改变,不过饷银是发足的。
等到老长官回来,他们在兵部、总参人员的协助下,对官兵们进行甄别挑选,择其能战者、强壮者留下,为“新明军”的一部分,列为正兵,乃是正规军、野战军。
淘汰下来的官兵进行分流,一部分成为各地驻防的机动乡兵,叫做“团结兵”这样有喜感的名称。
为什么要用“团结兵”
没别的,因为老大颜常武喜欢这个名字
其余的确实不合适当兵的,则解甲归田,朝廷出资遣散。
比起以前要好,以前的朝廷要不没有钱,要不有钱也被各级官员克扣,但现在不同,朝廷兵部对于军饷非常重视,确保每一个官兵都能够拿足他们的收入。
所有正兵平均加百分之五十工资
团结兵加百分之十至二十工资
离开军队的官兵得到充足的遣散金。
饷银发足,没有谁与钱过不去,如此军队分流改造这么一件大事就轻易的被完成了,没有激起多大的反弹。
颜常武擒贼先擒王的措施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各部总兵、参将都认同他的管治,各部老大尚且如此,其他的人无话可说。
部队的变化很大
东南府的作战军官、政治军官进入各支部队中,按东南府的训练大纲,因地制宜进行训练,
经过整编,在南直隶、江西、湖广、浙江、福建、广东、广西均设立了新军,其中南直隶驻扎了高杰、刘泽清共六万人,江西有刘良佐三万人,湖广有黄得功的三万人,至于浙江、福建、广东、广西则均有三万人,加上南京亦有二万人,总共新军达二十万人,团结兵有六万人,加上各支独立军,合计兵力达到了三十万人。
这些军队,全部被东南府所控制,军制如东南府,训练亦如东南府,吃得也是东南府的伙食。
饷银充足,训练充分,挂的是领袖的大幅戎像,军中只知领袖,不知道明帝。
有了他们的支持,加上颜常武自带的东南军十数万,颜常武遂能够大展拳脚。
他下达国公旨令,分别委派了越其杰马士英妹夫为江西布政使、袁枢袁可立之子为湖广布政使,为三地最高地方指挥连发,陈潜夫一代名士为浙江布政使,此三人,都是他所开设的东南府政治学院南京分校的佼佼者,已对他效忠
军队开学习班,官吏亦开学习班,颜常武在学习班里灌输他的治政理念忠君就是听他的话、发展经济、民生三大方面,主要是讲社会河蟹。
一些官员觉得很难适应,纷纷退群,但亦有一些官员应时而起,越其杰、袁枢、陈潜夫认同他的理念,自然得到了重用。
不过,他这一套在南明官员中争执很大,官员们普遍认为这是对自古以来朝廷牧民的一个巨大的倾覆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三纲五常不容倾覆”内阁中,礼部尚书王铎反对道。
“我们并没有倾覆这一套制度,主要是对民众要好一点,让他们能够活下去,为我们兵员和纳税粮”首辅孙承宗说得明白道。
姚明恭亦道“孟子曰君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