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他的话如冷水洒进沸油锅,殿堂上群情汹涌,清流秒变疯狗,狂噬孙承宗
管他是谁,照铲不误
一个弹劾他无诏回京之罪;又一个大骂他与谋逆蛇鼠一窝,同为谋逆;再一个说他有欺君之罪,东南府如此之多银子和兵力投入,居然不上报,想干什么,是不是勾结一起,想干大坏事还有的人要求追究他放北虏入关之罪,干脆有人说他信教,其心已异,当诛之
“孙承宗是奸臣”一个谏官声嘶力竭地叫道。
其他人兴奋地道“对,他是奸臣奸臣”
转眼间,孙承宗就成了千夫所指,被指责为大奸臣,逆党,一无是处,令他深感世态炎凉,从而心凉如水,无话可讲。
温体仁暗暗庆幸,好在自己不上场,否则被人这么戮法,体无完肤,首辅难保
不过朝中还是有明智之士,老臣刘一燝出来为孙承宗撑门面。
刘一燝,公元1567年出生,字季晦,江西南昌人。晚明政治人物,与叶向高、左光斗同为辅政大臣主持朝政,历明神宗、明光宗、明熹宗、明思宗四朝,熹宗朝初期内阁首辅。其翼卫熹宗、与阉党斗争,有大功于国。
崇祯初年,魏党败,复原官,后累加少傅、太子太傅、吏部尚书、中极殿大学士。
他同样是清流出身,但做过政务主官之后,就深知道嘴皮子不能治国,北方战事靠孙承宗支撑,南方,南方有什么人能够阻挡颜常武的
刘一燝年迈,向不理朝事,今天见清流闹得实在太特的不象话,要是孙承宗倒台,可能导致宁远军造反,北虏入关,东南舰队切断长江,后果之严重,不堪设想
“老臣以身家性命作保,孙督师是忠臣”刘一燝颤巍巍地道。
“颜常武,也是忠臣”满殿都听到了这个敢于面怼九千岁魏忠贤的前辈的话,掷地有声
一时大殿静寂
孙承宗在关外对抗黄台吉,建立大凌河、锦州、宁远防线,东南府援助自海上源源而来,有大炮、火枪、粮食、银两、装甲、药物等,助益甚多。
又派出军队轮战,六千人参战二年换一半,东南军作战勇敢,作风顽强,大有关云长之勇,赵子龙之风,对上北虏,他们从不投降
宁远军深表佩服,而北虏不敢直挡其锋,当东南军火枪兵出动时,北虏都是游斗,不会硬战
如今晴天霹雳,朝廷居然要对东南府开战
老孙一口老血几乎要吐出来
这封书信他不敢拿给东南军诸将看,否则军中生乱,孙承宗深知那些军将对于东南府无比忠心,一旦得知,只怕起兵清君侧都有可能
而宁远军中不乏得他们恩惠,与他们同气连枝的将军,甚至会随同东南军一起入关。
照孙承宗看来,这支孤悬北方的东南军已是战力可怖,而在其统帅颜常武率领下的东南军,可是一次也没败过
战洋人,当初福建水师万人打千人红毛番,都无法取胜,而东南军比红毛番人船都少,两次大会战都是胜利者。
他的看法与温体仁不谋而合,一旦与东南府开战,则大明南方半壁江山不为大明所有矣
难得颜常武立誓永不反大明,正要好好笼络,那些清流其实孙承宗也是清流的出身,但做得实务多,就知道为人处事了不顾当前形势,把国家大事当儿戏。
他想想后,着各城做好防御,他带了三百骑兵,返回帝都
上奏折不够力,无诏入朝也顾不上了,否则一旦朝廷诏书颁布,一切皆不可挽回。
从温体仁书信的字里行间知道,他行缓兵之计,拖字诀,就等孙承宗的反应。
且说崇祯皇帝在皇宫里突然接到tj急报,说孙督师回朝求见,让他非常奇怪,孙承宗是老臣子,难道不知道统兵大将无诏不可进京吗
知闻他带了三百骑兵回来,骑兵都留在城外,只身进宫,这种态度很好,崇祯皇帝就召见了他
帝在偏殿见之,孙承宗首先就无诏回京请罪,请皇帝听了他的奏报之后,再行处置。
“臣特为东南伯、福建海防副总兵、龙虎将军颜常武而来”孙承宗开门见山道,他也不多言,先取出数本账本,呈给皇帝看。
乃是东南府助剿北虏的账目,上面详细记清了东南府运送宁远前线的物资和金银,价值有十万两银子以上,每年如此
一旦北虏入寇,战事紧张,则银子翻倍
三年间,已有四十万两银子的物资和银子送到了宁远前线
再有派驻六千火枪兵参战,这些兵是不用朝廷出钱的
崇祯皇帝看过之后,相信孙承宗的为人,账本是真的,听孙承宗奏道“东南伯为人谦逊,臣欲上报朝廷,表彰其报效之功,但他坚辞不让,说什么做好事不留名,大有君子之风。其对大明忠心耿耿,曾在妈祖娘娘面前立誓说永不反大明,舍得捐银助剿,其部属战斗不遗余力,善战之军也”
“汝可知其拥强兵十万,子民百万,舰只上千这是大臣们有意恐吓皇帝的说法,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