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素笑了笑“那他们想干什么”
“示威,或者表达自己的意愿。”李昭承说。
李素也有这样的感觉,他也很无奈,李昭承问“我不明白,这场战争为什么会发展成这个样子,感觉我们现在的地位很尴尬,我们不会是真的来维护和平的吧。”
“你觉得这样不好吗”李素问。
李昭承摇摇头,一开始他确实有些不以为然,帝国动员军队,进入了外国境内,难道就是维持秩序和安宁吗乌克兰人、波兰人还有俄罗斯人,他们和帝国有什么狗屁关系,值得帝国为他们付出这么多吗
可是在深入了第聂伯河后,看到那些因为战争,拖家带口逃难的人,李昭承多少心中生出一些怜悯,至少他觉得,现在做的事情是正义的,可他也明白,这肯定不是帝国远征军的主要任务。
“裕王是一个无利不起早的人。”
李昭承还记得这样一种评价,这是嫉妒者、反对者对他父亲的评价,虽然说的很不好听,但李昭承此次西来,和父亲长期的生活在一起,了解他做事的风格,观察他行事的理念,发现这种评价是多么的贴切呀。
“我们究竟是来做什么的”李昭承问道。
李素说“这是一场决战,我们出现在这里,联合马泽帕和泽连科,就是要保证,输的那一方绝对不能输的太惨。”
李昭承想了想,还是不太明白,他又问“荣王兄,我想知道,你希望俄国赢还是瑞典赢或者说,这两个国家哪个赢了,对帝国更为有利。”
这个问题,其实李素也有些摸不准,因为他的心里也没有一个非常完美的答案。
如果俄国赢了,俄国的实力就会扩张,这是帝国不想看到的一幕,可以说,俄国是帝国在大陆上的最大的竞争者,没有之一。
奥斯曼帝国、波斯帝国和印度斯坦帝国虽然也是与帝国陆地接壤的大国,但这些大国都与帝国隔着天然的屏障,高加索山脉、兴都库什山脉、里海黑海一类的,而俄国则完全没有,一条顿河可不是什么不可逾越的天堑,特别是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
但如果俄国失败了,也并不那么的合适,因为按照裕王李君威和李素本人一起制定的战略,不论输赢了,蛋糕必须由帝国来切,战后本地的秩序也必须由帝国来主导,显然,失败者是愿意看到这一点的,毕竟帝国方面在欧陆一直追求平衡,平衡就意味着,失败者不会损失太多的利益,尤其是不会损失核心的利益。
瑞典如果是胜利者,帝国必然与瑞典之间发生冲突,这意味着双方二十多年来良好的关系会被打破,同时帝国在北欧也会失去一个伙伴。要知道,瑞典与普鲁士亦一样,也是帝国扶持的对象,其是用来平衡俄国的。
思来想去,李素说道“还是让俄国赢,但不能赢的太多。”
李昭承摇摇头“这可真是一个很困难的课题呀。”
“为什么这么说”李素笑着问。
李昭承骑在马上,略略组织了一下语言,说道“其实特别简单,假如我们组织一支军队,比如把远征军三万多人集中起来,凭借我们在装备上的优势,加入任何一方,都会取得绝对的优势。在战后,也一定会获得主导地位。可问题在于,我们尽可能的不参战,那就很难做到这一点了,不参战,还要控制局势发展,这不是很困难吗”
李素欣慰的看着李昭承,打趣说道“昭承啊,你说的很对啊,很有道理啊,作为统帅,我也一直被这件事困扰。”
“那你准备怎么办呢,荣王兄”李昭承问。
李素驾驭着战马,靠近了李昭承,神秘兮兮的说道“不如昭承你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别跟王叔说,我这边安排一下,造成个偷袭啊、士兵失踪之类的事件,借机参战算了,只要打起来,一切就由不得你爹了,到时候,还不是咱们哥俩说了算,你我都能立功,不好吗”
李昭承听了这话,眼睛瞪大,连连摆手“不行,不行,绝对不行,这种私下行动,可是大罪,荣王兄可不要胡来。”
“你不说,我不说,谁能知道。再说了,我觉得你爹未必在乎,他也知道这件事不好操作呀。”李素继续引诱。
李昭承依旧摇头“不,不,这不光是爹爹的意思,主要还是国内的意思,皇伯父的圣旨。”
“我怎么瞧着你也不想让帝国参战呀”李素问。
李昭承叹息一声“到底是不义之战,又没有什么战略利益,参战有什么意义呢”
经过了巴黎之战,李昭承对战争的看法也有了变化,在巴黎城外,他是亲眼看到那些不是军人的法国人,为了自己的信仰和民族、国家,舍生忘死的和奥地利的骑兵搏杀的,事实上,受到触动的人不仅是李昭承,还有当时驻扎在巴黎城外的远征军。
当时,远征军上下都不想加入战斗,而李君威做出不参战的决定后,也是得到上上下下支持的。现在同样如此,这场大北方战争,就是争霸之战,不参加也罢。
“荣王兄,你可莫要做什么糊涂事啊。”李昭承想了想,还是提醒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