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光在卫府城待了整整三天。
除了第一天听李锦荣汇报了工作之外,剩下的两天他基本都是照着玩家的发在论坛上的“攻略”,在这座聚居地里四处溜达。
和千篇一律的奇点城不同,这座聚居地的每一个城区甚至每一条街道都充满了故事。
比如昆镇。
这座由玩家们的一时兴起整出来的活儿,如今已经成为了卫府城最繁华的街区。
尤其是随着后来企业第100山地师的小伙子们将蚊子老兄弄出来的昆牌带回了理想城,这条街上更是挤满了来自理想城的“玩家”们。
谁也没想到事情会发展到这一步,包括蚊子老兄自己。
虽然他的初衷只是为了在整活的同时捞一笔,却没想到那复杂的游戏规则以及充满故事性的卡片却意外火遍了整个理想城——至少吸引了一部分阿宅们。
剖析深层的原因,这或许与理想城广袤而贫瘠的数字荒漠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过快的信息交换速度让每一个碎片化的信息失去了本来的意义,就像色彩鲜艳的万花筒一样丰富而空洞。
也正是因此,当脱离了端点云提供的信息服务,让信息交流的速度慢下来,他们反而感受到了返璞归真的乐趣。
总之,如今卫府城的昆镇和隔壁的奇点城一样,已然成为了另一波理想城居民的精神故乡。
小镇上徘徊着不少从东海岸飞过来“朝圣”的背包客。
而因为这些家伙的到来,也让这座坐落在废土上的小镇意外出现了“后现代式文艺复兴”的苗头,涌现了不少充满奇思妙想的文艺作品。
譬如关于昆牌卡片的衍生作品,譬如一些融合了玩家的奇怪脑洞的独立作品。
理想城的居民带来的不止是端点云上的脑洞,同时也带来了相关的技术。
比如足以以假乱真的全息投影技术,再比如完全潜入梦境的虚拟现实技术等等。
虽然这些艺术形式相对于废土客们而言有些过于超前,但和来自另一个世界的玩家们却意外对上了脑波。
不止如此。
楚光听说活跃在当地的生活职业玩家,还联合来自理想城的工程师开发了一套名为“超梦”的独特系统。
这款系统能与视网膜神经对接,将采集到的视觉信号储存在芯片内,并通过特殊的读取设备进行再现。
这套系统极大地降低了沉浸式虚拟现实系统影像作品以及游戏的开发成本,以及增强了画面的拟真效果,其意义不亚于旧时代的人们将摄像头装上手机。
原本制作虚拟现实游戏以及影视作品都是专业导演的专利,而现在是个人都可以成为导演,只要安装一套义体设备再插个芯片就能创作属于自己的作品。
受到这项发明的影响,《废土ol》也算是进一步强化了“死亡回放”和“实时录屏”功能。
而在此之前,这两项功能主要是通过行动记录仪上的头戴式摄像头完成的,操作远不如这套“超梦”系统方便。
至于相关的法律法规监管,代表会自然会根据现实的需要进行讨论。
而在此之前,开发这套装置的玩家们也根据《玩家手册》中的条款做了一些限制,比如对限制级影像的流通限制,以及分级审核标准等等。
除了在文艺以及科技领域的进步之外,卫府城的幸存者们在经济与工业领域也取得了相当不俗的进展。
一栋栋干净整齐的建筑就像淋过春雨的竹笋拔地而起,沿着笔直地街道延伸,而就在两年前这里还是一片荒无人烟的不毛之地。
根据李锦荣的报告,已经有十七万废土客在这里定居。
其中有来自巨石城和曙光城的开拓者,有游荡在锦川行省和跃马行省的废土客,甚至还有来自遥远的云间行省,乃至西海岸的威兰特人,以及彷徨沼泽的定居者。
尤其是那些沼泽地的住民,他们带来了传承自科委会的资源勘探以及开采技术,还有从河谷行省北部拾荒者团体那儿学来的废品回收技术。
靠着这些技术,他们从联盟的银行那儿获得贷款,开办了资源开采公司,从战前城市的遗迹上汲取着被填埋了两个世纪的养分,并将其转化成工业的血液,通过铁路输送向联盟的各个工业区。
除了对资源的利用,当地的幸存者们还因地制宜的利用了十峰山上的风力资源,在那高耸入云的山上建起了一座座滚筒状的风车。
值得一提的是,这是南海联盟北岛重工的手笔,那儿的幸存者最擅长利用可持续再生能源,并且在一个多世纪的时间里已经将这项能力发展到了极致。
这些由风能转化成的电能虽然不如可控聚变堆提供的电能庞大、廉价,但对于只有17万人口的卫府城却是完全够用了。
甚至于他们还能将过剩的电力出口到奇点城,换取奇点城生产的农产品和轻工业消费品。
相比起从黎明城牵一条电线过来,这是更节约的做法。
可控聚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