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碗里。
相比合作破裂的抓周,小阿钮给自己抓名字的时候就顺利多了,他应该是真喜欢抓有字的东西,看看这个看看那个,果断下手,逮住了写有“晏”字的小木块。
自此,八爷府大阿哥有了大名,弘晏。
“弘晏吗这个名字不错。”身在畅春园清溪书屋的皇帝得了消息,还特意又留下了来请安的八爷。“当初说你们全家都在找日部的字眼,最后是谁选了这个晏,朕觉得不像是你的风格。”
八爷“那皇阿玛觉得什么才是儿臣的风格啊”
“你取名过于朴实了,朕至今记得你给自己取字长寿时的样子。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旺、智、显才是你会取的名字。”
唔,不得不说皇帝老爹猜得还挺准的。除了一点,“旺”字不是八爷自个儿取的,而是在原主的那条时间线上,八爷府长子就是叫“弘旺”。原主试图争夺储位,除了生母地位卑微外,最主要的弱点就是膝下单薄。八福晋郭络罗氏多年无所出,后宅也只有两个低位的妾室得了一子一女。给儿子取名“弘旺”,也许寄托着原主想开枝散叶,问鼎储位的野心。
八爷自个儿不喜欢“弘旺”这个也许跟众多不单纯的期望联系在一起的名字,但是他也不想去剥夺这个孩子继续叫“弘旺”的权力。他知道景君是有些神异的,许是记得些前世事。他与景君父女二人都如此,就不免推及小儿子,万一那是真的弘旺回来了呢遇到阿玛换了个人,冒出来个陌生的姐姐,连自己的名字都给换了,那多可怜。因此,他将“旺”字也列入了备选项。
如果,真的是原主的弘旺,至少会对着“旺”字木牌犹豫一下吧。
但阿钮果断选了“弘晏”,动作快得像是压根儿没看到旁的似的。八爷觉得,这应该不是原主的弘旺。
“皇阿玛英明啊,确实旺、智、显这几个字是我取的,福晋取了昕,景君取了晏。”
“哦”康熙像是才想起来有这个孙女似的,把她从隔壁的糕点盘子旁召过来,一开口就问“晏字何解”
景君落落大方地站在那儿。“回皇玛法,孙女一开始想到晏,是因为齐国晏婴,晏子头脑机敏,能言善辩。阿玛和额娘总是在祈福的时候说希望弟弟能聪明一些,尽早开口说话,孙女就想到晏婴了。且晏子为齐国上大夫,内辅国政,外使邦交。弟弟将来会继承阿玛的爵位,成为朝中柱石,我希望弟弟能像晏子一样为国立功,不做纨绔子弟。再者,晏有安定、和乐之意,若是弟弟没有成为晏子,也还能太太平平地安享富贵,是一个好寓意。”
她一个七岁的女童,当着威压沉重的老皇帝的面侃侃而谈,逻辑、语言、急智皆令人惊叹。
康熙也忍不住又对这名老八家的神童才女好奇起来,问她有没有启蒙,都读了些什么书。
说到读书,景君格格半点不心虚的。“我已经背完了大学、论语,我本来想接着学孟子的,但先生说我只是背下了,对其中深意理解不够,还是暂且停一停。所以如今在看宋人的文章和汉赋。”
康熙点头“你阿玛替你寻了好师傅。你自小有过目不忘之能,背书一事,与你来说比常人简单得多。然而对圣贤文章的理解,没有一定的生活阅历是无法精进的。师傅让你停下,一来避免你骄傲自满,从此以为文章学问就是容易事;二来带你广涉猎,也是增加阅历的一种方式。”
景君弯了弯眉眼“师傅确实很懂得教书。阿玛和额娘都这么说。”
皇帝见她不怯场,也来了兴致,当场考验起学问来。一开始是背诵,就抽大学、论语中的句子,但景君是个能倒背如流的选手,又岂会怕这种程度的抽背。康熙连问十句,景君都不假思索地接了下去,说到精彩之处,还有手上的动作辅助,有一种小朋友一本正经sy的可爱感觉。
如此十问,康熙就觉得考背书没意思了,改而询问释义。“某段某句,作何解释”之类的。景君虽自言“不甚解意”,但胥先生又不是哪种只会让学生“读一百二十遍”、“背一百二十遍”、“默一百二十遍”的老师。恰恰相反,胥三指的对于经书的理解深入浅出,相互联系,旁征博引。因此景君对答释义也相当精彩,她不是听不懂胥先生教她的这些理解。她们师徒所谓的“不够火候”,指的是小景君还不能对先贤的哲学思想有自己的体悟和批判。
但放眼天下那么多读书人,有多少人能在四书、五经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看法呢多数人就只是拿这些儒家经典洗脑自己罢了。最离谱的是,这其中还有一些洗脑是以讹传讹洗错的。
总之,小丫头的一番对答再次惊艳了康熙。他不是没养过孩子,被名师环绕的太子算聪明吧,但七岁的景君,已经有十一、二岁太子的水平了。
“你平日里花很多时间读书吗”康熙问孙女。
景君答道“自早上卯时至下午申时,也学琴鼓、对弈、绘画、拳脚、算术。与阿玛幼时相比,应该要短一些。”
“那也相差不远了。”康熙说,“倘若宗室子弟有景君一半用功,朕也不必三令五申让他们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