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0、十三岁的中秋(3 / 3)

的想法很好,让亩产提高或者发展什么新机械都是次要的。改革科举才是真正惊天动地的大手笔。

满人不擅长经史八股,甚至母语都与四书五经不同。为了能跟中原本土的官僚制度融合,不得不全盘接受明朝的科举制度,同时也继承了明朝遗留下来的学阀。

顺治和康熙两代人的努力,也不过是开了满人科举罢了。想要给科举打上独属于清朝的特色烙印,谈何容易呢

没想到他不敢动的,十三岁的小子却已经帮他找好了切入口,连理由都正当得很

唐朝时候科举不还开明算、明法这样的科目吗多加一科格物怎么了这才是真正的复古。而且农学、水利、冶矿,事关民生,不重要吗

只要口子一开,科举的选拔标准就不再完全掌握在那些怀念前朝的士大夫手里了。至于格物科选上来的那些人,要是没有皇恩,大部分是八股文的差生,考个秀才顶天了的那种,就比如擅长治水的陈潢。根基浅自然只能依靠皇权,老实干活不闹事,除了天天哭着要经费外再没别的缺点了。

点子绝了,挖了士大夫的根。康熙左想右想,都不觉得他家老八是如此老谋深算的黑心狐狸。难道,真是单纯的少年人破坏力才大

如果康熙能够再活五百年,他就会知道小八爷这种情况,叫做“天然黑”。

可惜康熙还是个四十岁的人类,于是他只是眯了眯眼,将八阿哥的才华评估等级再次上调。

科学院和新科举的点子很好,实践上的考量也可圈可点。但对于康熙来说,眼前有更紧急的事情要做。至少,得把葛尓丹这个外部威胁彻底打倒了,他才能放开手去改革内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