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四三章 新生活(1 / 3)

乾龙战天 文飘过峰 4988 字 2022-04-14

齐伯他们沿途留了记号。后头没了追兵,沈云他们只用了三天的时间赶上了大部队。

一千多人伪装成一支大商队,浩浩荡荡的直奔菱洲。

经过一年多的历练,听风堂已经完全能胜任开路之责。有他们在前头开路,沿途的土匪毛贼、兵痞等皆望风而逃。是以,一行人按计划在年底之前如期赶到南迁的第一站,菱洲望春县。

去年秋天,李忆以沈云的名义在这里的南郊置办了一个大庄子。

有赵宣他们打前站,一行人中午赶到庄子里,马上就吃上了热饭热菜。傍晚的时候,一千多人,连同马、骡子等大牲口都安顿了下来。

聚在庄子里,大家热热闹闹的过了大年。待到正月初五,男营各部和年轻女眷们,在他们的营主带领下,出庄而去,分赴其余的七处庄子。

那七处庄子也是铺子整合之后,李忆他们在这边的产粮区置办下来的新产业。规模都不及大庄子,最远的那一处出了菱洲,隔着七百多里地。最近的就在隔壁县。它们象星星一样散落在大庄子的四周。

至于大庄子,则被沈云当成了大本营。各家各户的老人孩子,体弱的女眷,居于庄子的最里边。再往外依次是沈云的主院,听风堂、私勇的总部和女营营房,最外围的是神箭营的营房。

不管以前是有中级武师功名伴身的大老爷,老坊主,还是跑腿报信的小厮,都齐齐化身庄户。从此,他们将过上跟在仙都城里完全不同的生活闲时,不分男女,大家一齐练功、巡逻、养田、修补田舍;忙时,男丁们一齐卷起裤腿下地种田。女眷们做饭、送饭。

在这里,没有仙都的灯红酒绿,早上一开门,看到的是四周连绵起伏的青山;也没有车水马龙的喧闹,有的只是鸡犬相闻的宁谧。

但是,没有人抱怨半个字。随着第三批私勇入营,私勇几乎已经覆盖了三条街的所有青年男女。开蒙、练功一年多下来,第三批私勇也进步神速度。他们中间竟然有十三人先后凝结出了真气。至于第一批和第二批的私勇,凝结出真气的比例如今已达到六成。

而他们中间的大多数人,在六岁的时候都被各类武馆判为没有习武的资质。

成功是激励人们更加愤发图强的最大动力。所以,人们来到菱洲后,不但没有离开热闹大都市的失落之感,而且都暗自庆幸不已终于可以清清净净练功了。

至于下地种田每一次都是主公身先士卒,第一个脱了鞋袜,率先跳进田里。主公尚且如此,他们还有什么好抱怨的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即,越来越多的人发现,做完一天的农活后,再静下心来练小,明显感觉比平常的效果要好一些。

现在,练功绝对是人们摆在心头第一位的存在。有了这个发现,傻子才会排斥下田种地。

相比于仙都,菱洲的春天要来得早许多。正月未过,天气就已经很暖和了。终于可以脱下笨重的冬衣了。然而,庄子里的人们还没来得及充分感觉春装的轻快,外面突然生变。

大庄子的周边出现了衣裳褴褛的游民。

最初都只有十几二十人在庄子外边游荡。得到了善待之后,他们呼朋唤友象流雪球一般,短短的四五天之后,大庄子的外边已经围了两千余人。

沈云出动了听风堂打探他们的来历。让他哭笑不得的是,这些人里有近一半是周边的庄户人家。去年,这里遭了虫灾,秋粮几乎颗粒无收。大多数人家就是靠野菜糊口。而初春时节,山里的野菜还未长出来,有些人家连野菜汤也断了顿。不过,更多的是,听说这里施粥,抱着能省一顿是一顿,或者有便宜不占,白不占的想法,拖儿带女的合家赶了过来。

对此,沈云没有立刻做决定,而是选择召开小队长以上的会议,让赵宣亲自在会上通报。

听完后,不出他的意料之外,会场象是炸开了锅。很多人气红了脸,纷纷指责

“老话说,远亲不如近邻。真要是家里断了粮,乡里乡亲的,匀一口吃的出来,也是该有的道义。他们这叫什么事啊有便宜不占,白不占合着是把我们当冤大头呢。”

“这些粥是用来救济那些没饭吃的灾民的。他们这叫做没人性。一群畜牲”

“照我说,就该用大棒子把他们打一顿狠的。”

沈云不置可否,待众人发泄得差不多了,这才抬手示意大家安静下来。

然后,他看向齐伯,问道“齐长老,你给大家说说,我们手里头还有多少存粮“在正式场合,他一向都是以“齐长老”相称。

齐伯是私勇的大长老,兼管私勇的供给。如今,除了那些老弱病残,人人都是私勇。是以,私勇总部的职责扩大到了沈云名下的所有庄子。相应的,齐伯的责职之一也从负责私勇的供给,扩大到了大庄子的供给,以及另外七处庄子的物资调配。

齐伯很敬业,每天都要点两趟存粮。一趟是清早起来;第二趟是晚上临睡之前。

是以,根本就不用去翻账本,他起身抱拳,张口答来“回禀大人,本庄尚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