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上面的是流波渠官吏的升调问题,这条水渠如今已经建造完成,早在前几日,系统也应景地刷出过一条被半屏蔽的消息
系统
工程流波渠建造完成,当前内容不予显示。
被屏蔽的内容包括“农业2”跟“健康1”的重要提醒,水渠能解决灌溉问题,也能解决排洪问题,不仅能使荒地沼泽变为良田,也能降低积水壅塞造成疫病的概率。
在开工前,工部对流波渠修建时长的预估在四五年左右,不过依照过往经验,等到期后,很可能还会因为各类难以预估的问题继续往后拖延,没料到仅仅修了一年多,便彻底成功,黄许才能平平,但眼光还是有的,当即总结了几个要点上书,其中最关键的,当然是皇帝领导有方,做出了合理的布置,拟定了有效的计划,让臣下们少走了许多弯路;其次则是因为皇帝英明神武,选用了合适的人才督管工事,而且本次修渠的人员人均素质高,组织力强,便于调度;再次是因为皇帝有先见之明,在修理水渠的时候,也修缮了周围的道路,提升了物资的运输速度;最后乃是因为皇帝仁德之名远播,不用刻意征发,像温鸿等大臣,就自动把需要的石料运送入京。
温晏然看着黄许的奏报,一时间也是越来越能理解,对方究竟是怎么做到工部尚书的位置。
既然流波渠已经竣工,朝中自然得派人过去验收,等确认无误后,还要封赏参与其中的官吏。
温晏然给水部的官吏按功劳升调,又挑选杰出人才,赐下勋职勋职相当于一中职场待遇,比如在此次修渠过程中立下功劳的辛边,她本是从九品的水部主事,流波渠落成后,吏部奏请,将人直接升为从六品的水部员外郎,温晏然做出了同意的批复,又因为流波渠的落成时间正好撞上了圣寿日,便额外给了辛边五品的勋职,让对方能享受到中级官吏的待遇,其余表现出色的官吏也各有封赏。
已批复的折子陆续被搁到一旁,温晏然目测了一下剩余奏章的数量,感觉自己今天多少是得加个班了
她倒也不是每天都如此忙碌,实在是之前乡学推广的情况有了初步的成果,下面的官吏不敢怠慢,将试点的情报及时奏报上来。
朝廷最初是打算在每个乡都设置乡学,然而一乡之人还是太多,所以在一些大乡下面,又增设了亭学。
地方上负责相关事务的官吏公开表彰了一个名叫于爰的寒门学子,她的父母曾经当过小吏,自己也读过书,年少时因伤跛足,而大周对官吏的要求中,很重要的一点是五官端正,身无残疾,所以无法接替长辈的吏职,因为腿脚无力,又难以务农,平日只能以刻竹简为生。
在官府寻找亭学学长时,于爰果断报名,因为亭学面对的乃是普通黔首,对体貌上的要求可以适当放宽,便被录取,依照她的本事,教授些简单的文字显然不成问题。
于爰的职位来得艰难,办事时自然格外用心。
她工作期间遇到了不少问题,许多黔首家的小孩子从五岁起就开始做家务,再长大一些,就要帮着父母做点小工作,并负责照顾家中更小的孩子,于爰便允许学生念书的时候把弟弟妹妹带过来,又雇了几个四五十岁的人帮着照管。
大周给底层官吏的俸禄有限,亭长月俸千钱,亭学学长月俸只有五百钱,于爰自行出钱雇人,各类杂项支出就达到了她收入的一半。
而且哪怕亭学中供应一餐饮食,有些人家也不愿让孩子过来读书,于爰又建议,建州一带之前不曾打过仗,没那么多官隶可用,农忙时节官府需要雇佣黔首耕中官田,而少年人下工的早,不若趁此机会,将被父母带来的年轻人聚集在一起,教化一二。
于爰林林总总提了不少意见,虽然未必适用于其它地方,但就她所在的区域,确实是有效的。
温晏然在奏疏上批了四个字“因地制宜”,允可当地官吏的奏请,擢升此人为乡学学长。
类似于爰的事例还有许多,大周官吏的升迁被世族垄断,出身低微者难得良职,地方学校的设置,不止是增加了一批可供挑选职位,也是给了寒门中人一个合适的刷声望的机会。
温晏然从下午开始批复奏折,一直到华灯初上才停下,她抻了抻手臂,觉得自己为了动摇大周的统治根基实在是操碎了心
天色已晚,桌上的奏折大多已经看过,还剩下的那几封温晏然打算留到明日,她随意挑拣了一下,把袁言时的抽出来细看。
这是一封劝谏的折子,内容不是很要紧,才被谒者们放到了最下头。
袁太傅一直不忘履行自己忠臣的职责,在知晓温鸿送了方士来建平后,特地上书天子,希望皇帝不要为炼丹之事所迷。
温晏然微微一怔,随即露出若有所思之色。
在这个时代,最让她觉得有意思的事情,就是之前在景苑内做化学实验,只是温晏然担心影响大周的科技树,才自我克制,没放太多心思在上头。
袁言时的话,让她开始重新省视自己的决定。
温晏然发现她一直以来弄混了一个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