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情平淡的青川语气淡淡的说道,“刘婶,我从小就知道我的父母缘份浅。没有多想不多想,我是个成年人,听得懂语气,话语中的意思。不管他们态度怎么样,我依然记得,他们是我的父母,生养我十七年,不说吃的好不好,穿的暖不暖,至少是扶养我长大了。他们老了,该我出的那一份,我也不会不出,哥哥弟弟们出多少,我也会出多少,不会含糊的,您放心吧,在这个问题上我不会让您为难。”
刘婶子听明白了,边上的人也听明白了,这是已经被了心,与家里生分了,对父母的温情早已不报任何的希望。
看戏的几人也紧紧心神,在心底给自己提醒,在对待孩子们的时候,不能太偏心。不然,眼前的就是模板。
刘主任看着青川点头,也好奇的问,“川子,你们这是从插队的地方回来的”
看着周围的人,青川摇头,“不是,我在京大读书,回来已经快三年了,一直手头不宽裕,没地方住,就不敢回来。考大学那年,我爸我妈终于给我写了一封回信,告诉我,说我不要指望家里,家里已经没有我的落脚点。还有也说了不认我乡下的媳妇儿,这不心里一直忐忑,不敢回家,还是我媳妇儿实在是着急了,说孩子都两岁了,还没有见过爷爷奶奶。我想想也是,即便家里没我一家的立锥之地,但也的带孩子来见见二老。”
这话说的,都算是明白了。是碍不过去了,才来的。
刘主任“唉”狠狠的叹了一声气,对着几人说,“老魏两口子真是,做的什么事”
此时青川带着妻儿已经朝家里走了,一群老妇女站在原地,不胜唏嘘。偏心偏的儿子都不愿意回家,还真是
华婶子回家放好手中拎的东西,转身出来说道,“刘主任,你可别说老魏那两口子。他们偏心,咱院子里谁不知道啊我还记得,七九年那会儿,你还主动找老魏两口子一说了,现在很多知青都回城了,你给他们说,让小二回来。他们怎么回答你的,你还记得吧啧啧啧,这样的父母我也是第一次见,真的是,没工作咋啦,没工作以后慢慢找呗。可是人家用没有工作做借口,说了,没工作不回城也没有关系”
华婶子不是个多好的人,抠门,喜欢讲是非八卦,但对子女非常好。虽然也有些看重儿子,但没有因为这样忽视闺女,闺女下乡做知青,她知道孩子在乡下不习惯,做不了力气活,可还得捱。每年都会从牙缝里挤出来一些钱票买上一些零嘴从京都给寄到千里之外的乡下的闺女那。
知青能大批回城以后,人家就积极运作,不管有没有工作,先把孩子弄回来,回来了才有工作的希望。人家多积极,家里也住不下,家里添丁进口也挤占了闺女住的地方,可人家依然对闺女的回家表示出了极大的欢迎。
就这一点让觉得她还不错。
一群人都点头,刘主任也是没法子,“以后有那老魏两口子后悔的。”
“哼,老魏还行,只是在家里他做不了主。后悔是注定的,我可是听老魏家的小五说过,这些年老魏家一点都没有管过小二。小二下乡的时候家里就给了他一个车费,其余的基本没有多余的。据说,那魏家的,还还让小二把他的个人物品,全部带走,说是到了那边就不用买。你说。什么人啊
小二那会儿下乡,已经不是第一批知青下乡怎么都不知道的时候。老知青们回城早就不知道说过多少遍,说乡下有多苦多苦的,过的有多不好。我们因为儿女多的家庭,即便家里困难也有偏心,但孩子下乡。一个人生地不熟的地方,孩子第一次去,心里肯定是慌的。他们家几乎没有给孩子车费外的多余钱,我记得小五说,是她偷听的,就给了小二车费外的钱三块钱。你说都是什么人啊”华婶子打从心底就瞧不起老魏两口子,以后有他们后悔的时候。不过老魏比他妻子要强些,只是却做不了主。
此时,不等周边的几人说话,就听到对面的西厢传来不合时宜的吼声,“滚,滚,滚,我没有你这样的儿子。”
然后就看到她们嘴里的小二,一脸狼狈全是水的从屋内带着妻儿走了出来,脸上还有一个巴掌印。孩子们被吓到一脸害怕,张小二的媳妇儿也被吓的头都不敢抬,只是紧紧的牵着两个孩子。
一家人连头也没有抬,就打算出去,还是刘主任快步走到青川一家的前面,拦住他们,问道,“川子,你这是咋了怎么还吵起来了”
不等青川回答,魏红敏猛的一下抬起头来,转头对着后面说,“我们凭什么把刚买的小家,无条件的送给我连人都不认识的什么狗屁老三,关我们什么事。不送,不送,就不送。三年了川子既要读书,又要起早贪黑的用半夜就起来做事。我们是多辛苦才挣来现在的容身之处,凭什么送给那坐享其成不认识的人,就凭您一张嘴,上嘴皮子一碰下嘴皮子吗”
满眼的委屈,满眼的怒火,还有满眼的滔天恨意。至于青川则是拉拉妻子,用哽咽到颤抖的声音说,“别说了,我不会把房子送给别人的,我爹妈不行,那弟弟妹妹更不可能。咱们走吧。以后我只有你们母子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