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里面,活脱脱是对天下百姓不负责任。
别人看皇帝陛下难过,都是臣明白,臣感同身受,臣也经历过那种事知道那是怎样的痛苦,皇上节哀
名流大家就应该独具风采。
拆来开每句话他都听清楚了,合起来不解其意。
果不其然,她越这样,老皇帝越觉得这女人真有东西。
第一,处理问题的手段经常太直接了,很得罪人,把皇位交给他总要担心他下达旨意太不客气,闹得群臣生怨,以致朝局不稳。
儿子们各有长短,没有谁完全碾压,至少在皇帝心里是这样的。可能就是因为他心里有个长期的拉锯,不停地在对比,为了直接分出高下就需要观察更长时间,完全下定决心之前新的储君选不出,这个不确定的态度促使儿子们积极表现互相竞争,到最后矛盾激化成功者坐上龙椅失败者惨淡收场
上天觉得他可以让路了,还有更好的选择。
他都还没当皇帝你就知道是明君了,就算可以是就不能有更好的选择
从门庭若市到门可罗雀。
比如说,别人提到太子那都是沉痛缅怀,万分痛惜,只恨老天无眼放着世间那么多恶人不收,收走这样一位预备的明君。
除此之外就是皇帝的私心,他真是想要一个仁厚贤明一些的继承人,不想要那么拼那么冲的。
戚敏那么说了,老皇帝没觉得她错,沉默一会儿之后说“你不是朕,你说得容易,换做是你”
戚敏
要不禹州人民怎么会被骗子大师忽悠为他疯为他狂呢起这个范儿真的很重要。你看经常有人对戚敏的高人身份感到迷惑觉得玄门大师好像不应该这样,这个“不应该”就代表了世俗的偏见。人们给不同身份的人预先贴上了标签,这位皇帝陛下就有个观点是在他面前不做小伏低的不全是高人,但是高人一定得有气节风骨,不该一副家犬模样。
这天下多少人每天都在痛失爱子,你当皇帝的还有时间精力去悲痛,穷人家的痛个几天就得打住了,有那功夫不如想想在失去一个儿子之后怎样避免失去下一个,把全家人都好好养活。
老皇帝一头雾水。
这就说得通了,老皇帝的确是这个心态,他为何这样因为理智上和直觉上的选择不同,首先要说,他内心里面唯一认定的只有太子,太子没了以后,他对另一个嫡子并没有那样的执念,故在考虑由谁继承大统的时候,皇帝实际是把皇后生的六皇子和其他那几个放一起比较了。
原版未篡改内容请移至醋溜儿文学官网。如已在,请关闭广告拦截功能并且退出浏览器模式
,,,请牢记收藏,网址 最新最快无防盗免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