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2章 第 482 章(1 / 3)

戏明 春溪笛晓 4287 字 2023-02-24

因为要送丘濬这位八十六七岁的老臣归乡,王守文这次赴任被允许在路上慢慢地走。

从京师到琼州那可是将近三千里的路途,一路上水路陆路都得再三变换,若不是他们有官身在,沿途可以让驿使帮把手,这一路恐怕还真不好走。

事实上像丘濬这样的情况,朝廷本来就要派可靠的翰林官护送他南归,这会儿倒算是“一文二用”了。

丘濬家中藏书无数,这么远的路是带不回去了,他向朱祐樘求了个恩典,把他这处御赐宅子改成对外开放的“图书馆”,一来可以让他已经有差使在身的长子有个落脚处,二来也让自己这些心爱的书不至于无人问津、最终便宜了蠹虫。

对于丘濬这个小小的请求,朱祐樘自无不应的道理,甚至还御笔亲题了“丘氏图书馆”五个大字命人做成牌匾挂过去,并让丘濬那还在中书舍人位置上打杂混日子的长子成了第一任图书管理员。

丘濬几个孙子都是要回广东考乡试的,这次也一并归乡去。

他次子是还在国子监苦苦读书的大龄生员,兄弟俩觉得不能只让孙子陪丘濬回琼州,便也搞了依亲读书的由头一并回去。

至于以后是直接跟儿子侄儿他们一起在广东应试,还是赶回国子监这边拼一拼京师的北监名额,还得等以后再仔细考虑。

毕竟北京国子监这边名额多,而广东那边乡试难度低,到底该在哪边考比较轻松一时半会还真拿不定主意。

更叫人郁闷的是,他若是拿这种问题去问丘濬这个当爹的,少不得要挨一顿臭骂

他都能想到丘濬会说啥了“只要自己学问到家,在哪里考不都一样”

普通考生的烦恼,丘濬他们这些家伙是不会懂的了

既然不必把书带回琼州,路上的行囊便轻简许多了。

丘濬一贯是不爱添置东西的,有些老旧了的物件还可以留给长子接着用,算下来倒是省了路上的许多折腾。

丘濬听着家里人忙忙碌碌地收拾东西,心里不由得生出几分由衷的喜意来。杜甫写自己归家时的心情是“漫卷诗书喜欲狂”,他这些天多少也体会到了。

不管路途有多远,总是能走得完的,他也算是能活着回去看看家乡了。儿子已经长大,自己有俸禄拿,他便不打算给长子留多少钱银,都给带回琼州去,他都当过阁老的人了,总得给家乡干点什么。

为故乡修桥修路修学堂这些事听来很俗气,却是他们这一辈人心中的一桩大事。

这么一琢磨,丘濬的心都飞回遥远的琼州去了,每天都要算一算自己这些年攒下的俸禄与赏赐都能用到什么地方去。

也不能盲目地全掏出去,得先回去看看家乡真正需要啥,省得乡里人没得多少好处,只肥了一些心术不正之人的钱袋子

丘濬每天在那想来想去,精神竟是越发好了。

王守文每天都会到丘家关心关心丘濬的情况。

即便已经决定要送丘濬归乡,他还是担心丘濬受不了这两三千里的折腾。

别说这时代了,便是后世也很少人会带八十好几的老人出远门。哪怕交通再便捷,于他们而言长途跋涉也十分受罪

何况大明交通并不便捷。

见丘濬知晓要归家后整个人看起来都不一样了,王守文才终于放下心来,开始参加一场又一场的送行宴。

本来他也不想办这么多场的,但是每个邀请他的人都说请了好厨师或者做了特色菜,这他怎么能拒绝

作为知交满天下的小王学士,他这几天每天都在跟人话别,着实忙得不得了。

既然是要去地方上干出点成绩来的,王守文还专门向六部之中许多有外任经验的老前辈讨教如何处理地方政务。

明朝地方上其实处于多权分立状态,布政使司、按察使司与都指挥使司分管着当地的政治、司法与军事,同时还有驻留当地替皇帝办事的镇守太监以及朝廷不定时派下去的巡按御史,所以出任地方官想要干出点实绩来就得多方掰扯。

按察使司管的就是司法一块,此外当地的海道、粮道以及提学等等事务也是归他们管。

这个机构的一把手自然是正三品的按察使,底下会有好几个副手负责管理不同方向的事务,像王守文谋取的这个按察司佥事就是给按察使打下手的,主要负责提学一块。

他也不是没想过去管海道之类的,可惜他是翰林官出身,怎么看都专业不对口,还是求个管文教的职位比较稳妥

像广东佥事这种官属于冷板凳,便是安排正六品的官员过去也是常有的事,王守文这个五品的侍读学士想去实在太简单了。

一通请教下来,王守文心里有了底了。

巧的是他的顶头上司杨锦与广东布政司一把手刘孟都是新官上任不久,算下来只比他早到广东一点儿,大家都是新来的,谁也没比谁更了解广东的具体情况,到时候一忙起来各种事务怕是有千头万绪等着理清。

这两位上司一个刑部出身,一个科道官出身,平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