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读卷官们来说,工作才刚刚开始。
因为给读卷官们阅卷、排名、填榜的时间拢共只有两天,礼部诸官得连夜把三百多份答卷收拢起来,也不搞什么誊录,只需由弥封官把考生信息名字封装起来,第二天一早读卷官们就能开始阅卷。
三月十六日清早,三百多份卷子在十二位读卷官交叉批阅。
等他们花一整个早上对三百多份答卷进行全面初筛之后,下午就得开始进行针对性的名次调整了。
殿试不用誊录成朱卷,有些考官阅卷期间认出自己门生或者熟悉的后辈的字迹,便会为他们争取一个好名次。
这种情况下只要不是太过分,大家都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毕竟自家也有后辈,自家后辈也要科举的不是吗
与人方便,就是与自己方便
像元守直他们那样谁的面子都不给的,在官场上注定没有朋友
元守直谢谢,不需要,我是“下班后同事最好连话都别跟我说”联盟忠实成员
元守直捋起袖子就来个据理力争,争取把他认为不太好的答卷都给踢去三甲当同进士。
众人心里忍不住犯嘀咕这个元良弼,莫不是因为自己儿子无心科举,所以看谁都不太顺眼
说起来据说元守直那儿子还是被王家兄弟俩忽悠着整天想往外跑的,要是小神童的卷子落到这家伙手里,他不会怀恨在心把小神童也摁去三甲吧
考生名次在几番争吵中陆续敲定下来。
徐溥是个好脾气的首辅,而且是对所有人都挺好的那种,全程都没在意排名上的诸多小争议,等他们吵得差不多了才笑着出面裁断。
很快地,二甲以上的卷子都被挑了出来。
徐溥和刘健在这些卷子之中单独挑拣出十份红圈最多的优异答卷。
这十份答卷得在明日一早的读卷仪式上拿到御前读出全卷。
到时候再由朱祐樘这位名义上的主考官亲自从中挑选出状元、榜眼、探花。
一甲的三字名字会由朱祐樘御笔亲题
三月十七日是个天清气朗的好日子。
早朝之后,朱祐樘摆驾文华殿宣见读卷官。
读卷官早就在文华门外候着了,等到文武百官东西序立、朱祐樘正式升座,读卷官才依次捧着答卷入殿进行读卷。
这个过程其实并不有趣,毕竟读的大多数都是歌功颂德的文章,有时候皇帝只会听上一两篇就让读卷官不必往下读了。
要是遇上特别难搞的皇帝比如明武宗,甚至可能直接就不出面主持这些他认为很无聊的仪式,随便内阁怎么拟定名次
朱祐樘是个很给文臣面子的人,主持的两轮科举都老老实实地听完全程,这次也不例外。
他端坐御座之上听着读卷官依次读卷,面上没有半点不耐烦之色。
其实他心里也一度很厌烦这些繁文缛节,不过这次他还是挺期待的,准备看看自己能不能从这十份卷子里准确听出文哥儿的答卷。
能考过会试,文辞上理当不会相差太远,这些能被读卷官一致认可的一甲候选人更是如此。
就没有文章写得差的。朱祐樘也没试过看文章识人,不知自己到底能不能做到,甚至都不知道文哥儿的卷子到底在不在这前十之列,所以他脸上什么都没表露出来,一副对每篇文章都很感兴趣的模样。
读卷官每读完三篇,读卷仪式就会中场休息一会。
这时候三份答卷已经读完了,朱祐樘捧起茶喝了一口,觉得这三份答卷都写得不错,水平肯定是到家的,只是没有让他耳目一新的感觉。他听了这么久也有些累了,好好歇了一会才让下一位读卷官继续。
下一位执卷上前的读卷官是元守直。
元守直才四十出头,眼下正当壮年,光是从仪表上看就很有优势。
他展卷读起了手中的答卷,嗓音清正有力,语调更是抑扬顿挫,听得朱祐樘都微微坐直了身体。
这文章听起来很有意思。
不仅针对题目给了恰当的建议,歌功颂德也不像别的卷子那么千篇一律,听起来一点都不会让人觉得乏味犯困,反而想让元守直一直给念下去。
元守直把全卷都念完了,朱祐樘还莫名地有点意犹未尽。
可是等到元守直念起第二份卷子,他又没了刚才那种津津有味的感觉。
朱祐樘微微一顿,隐约猜出了点什么,却不动声色地听读卷官们轮流上前把十份答卷当着文武百官的面读完。
读卷仪式结束,朱祐樘面前的御案上已经摆好十份答卷。
百官与读卷官依次退至文华门外,只留下内阁五人于文华殿内等候朱祐樘御批一甲三人的名字。
朱祐樘命人把十份卷子拆开一看,那份让他最为喜爱的答卷上果然写着文哥儿的名字。
他眉头动了动,抬眸瞧了眼静立在下首的徐溥等人,又把几份答卷轮流拿起来看了眼,最终提笔把前三甲写了下来分别是浙江王守文、北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