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1章 盛唐风华(53)万字更(2 / 6)

没你就不行 林木儿 11873 字 2022-07-01

可以保持各自的文化,但相互交流却需要工具。四爷叫人给各部落送文书,可以送各部落的子弟来入学。他们本来就有贵族子弟在长安国子监入学,但别人没有这个资格。而四爷这次把资格下放,说的很清楚,来的人是要学这几种的第一,工匠;第二,兽医;第三,纺线织布。而且,人员不限,食宿全免。只要人来了,一切都不是问题。

不仅给个部落的贵族送去,还派了安西衙门的文官,叫他们敲锣打鼓的,给能通知的都通知到。

这些低贱的行业,人家贵族可不干

要的就是你们不干贫寒人家里,谁家没有几个半大的孩子。这些孩子干的少吃的不少,孩子一多,就照管不过来。只要食宿全免,那没人来的吗肯定是有的。男孩女孩都有

胡姬是怎么来的不就是活不下来,才把女儿给卖了,由着商人带着跑去中原的。

是的桐桐现在光是食邑,就已经八千户了。再加上其他产业的收益,养活这些孩子是不成问题的。

但这事得桐桐上折子跟李治把话说透了,这不是邀买人心,而是不得不行之策。而今朝廷没这些银钱来,但她身为公主所有的东西其实都是朝廷给的。这些算是她借给朝廷的,名义还是以朝廷的名义,等将来朝廷的境况好了,请朝廷再还给她。

桐桐真就写折子了,她就说,一天哪怕只识一个字,一年还识三百六十个字呢。有四五年时间门,他们就基本能写能读了。把一个人放在一个语言环境里,有个四五年,也能听,也能说了。

这是比其他任何事都要重要的事。

这折子送到京城的时候,正是暑热的时候。李治拿着折子久久没有言语。他跟严崇明说,“始皇帝一统六国,朕以为做的最重要的事便是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

而一个公主,却在做这件事。

其他人不是想不到,也不是没有这样的能力。而是他们站的位置不一样。

严崇明不敢言语。这话也对,而今的大臣们,世家便是世家,大唐的平民都不舍得叫他们学这个学那个,压着寒门不叫出头。那外邦的子民,又怎么会在他们眼里呢便是长安城里的平康坊,那也是汉家妓子呆的地方。胡姬的价钱要便宜的多,说是卖酒的,但其实什么都卖只是价格更廉价而已。若是谁想娶一个胡女回去,那是被家族所不容的。因此,别说世家、平民娶胡女了,便是奴仆也不愿意娶胡女。便是正式纳妾也为人所不耻

当然了,胡人若是在战场上建功立业,能站里在朝堂上,那又不一样。这是门第的提升

但是藩将久居长安的,为儿子娶媳妇,一般都娶汉女,三代之后,属于胡人的特征就慢慢没有了。嫁女一般多低嫁,嫁入汉人人家,一般也是三代之后,特征也不明显了。

这样的地位和这样的认识,他们怎么会想着叫胡人去学文呢

裴行俭是一位干吏吧,西域诸部也很服气,说他很仁义但他的仁义是他的,是他恩赐的。

而护国公主则不同,她首先想到的是,这是大唐的子民。当年始皇帝能将六国融合一体,而今只是用大唐去融合西域,没有做不到的道理。

是啊要是这么去想,事其实反而容易。

李治拿着折子问刘仁,“皇后看过了吗”

看过了,说是看您是否恩准。

李治起身抓笔批了一个准字然后给刘仁,“你亲自去,送给太子。”

刘仁赶紧低头,应了一声是,便慢慢的退出去了。

太子接了折子看了一眼,然后下发,“着人专门给公主送过去,另外,叫稍微等一等,宫里还有书信和东西要捎带给公主。”说着就看刘仁,“你回去问问,父皇还有什么要捎带给公主的,孤着人给送去。”

刘仁叹气,其实圣人不是这个意思。圣人不是说叫您直接着人去办,而是叫您看看,哪怕名气再大的大臣,您也不要迷信。他能力再大,屁股下面的椅子决定了他们跟您的立场不完全相同。

但显然,太子现在还没有领悟到这一点。

作为阉人,不多嘴是最基本的。他退回去了,圣人问说,“给太子了吗”

给了

太子怎么说呢

“太子说会叫人亲自给公主送去,还要捎带不少东西。问您有什么要捎带的”

李治闭着眼睛,再没言语。

半晌之后才道,“青海驻兵李敬玄就任了没有”

就任了。

“前儿听刘仁轨说,李敬玄续弦娶了第三房夫人”

“娶的是赵郡李氏女”

圣人不说话了,跟睡着了一般。明崇俨心说,这刘仁轨可是逮住机会就坑李敬玄一下。这个李敬玄确实是犯蠢了,他是圣人的近臣,圣人不喜欢世族,这是谁都知道的。结果你娶老婆,哪里的女子不能娶,偏跟赵郡的世族联姻。

圣人能高兴才怪偏这人是太子亲自举荐上来的,这是有火气不能往出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