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四十六章 缅怀(3 / 5)

全音阶狂潮 灵宇 9962 字 2022-04-03

齐清诺知道“他去世前一年的博士论文,据说当年香港大学没人敢审。”

李丹阳惊喜“知道”

齐清诺只杨景行“他让我看的,很受启发。”

李丹阳看杨景行,杨景行就只知道讨好“说起来,几位大哥都在论文里出现过,除了瑶瑶姐和安卓哥。”实事,齐达维也是论文中提及的少数几个大陆现代音乐人之一,而李丹阳在论文中出现次数不少。

大家呵呵一笑,可大陆音乐人都和黄霑没交情,只能由林正升和李丹阳发言,濮玮幸作为文化人的粉丝,也能发表一些意见。

李丹阳问杨景行“你记不记得,论文里对粤语音调的总结,很有用。”

说起这个大家都知道,汉语本来就是是介绍少数几种音调语言,而普通话是五声,粤语却有九声之多,都是先天具有歌唱性天赋的语言。不过可能也就是因为这个,使得大家不再专心音符,而一门心思研究语言去了。

濮玮幸博学“这个上世纪解放前就有人研究了,声调对应音调,叫什么”

杨景行说“赵元任,好像。”

濮玮幸连连点头“对对,语言家,音乐家,数学家,物理学家,了不起。”

齐清诺笑“施氏食狮史。”

濮玮幸连连点头,哈哈笑,一连串“是是是是是是,是是,是是是是”

程瑶瑶咯咯笑,问齐清诺“什么意思”

台湾人也不知道呢。

虽然不够严肃严谨,但是不得不说只用一个音,靠着音调就叙述了一件事,的确挺好玩的,还能说了不起,要不怎么说中华汉语博大精深呢。

说起赵元任,也算个奇人了,大家不方便八卦现在的人,聊一聊以前的还是喜闻乐见的。看起来濮玮幸了解得最多,像说书一样跟大家讲起来。

闽南语难学啊,估计放赵元任那,也就是一天两天的事,就可以当台湾原住民了。

慢慢的,大家都表现出来了学识,显然不是一群只会情情爱爱的商业歌曲从业者,连安卓也能侃出文化来。甚至对于冉姐时不时的插嘴,明星们也都表现出了足够的重视。

杨景行这几个音乐学院高材生大多时候只听着,偶尔在前辈们记忆力不够用的时候接话。

本来玩够了准备散场的,现在却一个个专业起来,时针已经快指向十二点。显然,明星也要分怎么看,有一些客人光看明星们自己聊天,已经不太坐得住了。

齐达维给大家解释,说那些句子虽是夫人所写,但是后面的拼凑成歌词却是他所为,可是把一堆精华拼到一起,却有成了糟粕的嫌疑。

齐清诺笑“我妈始终要和流行音乐拉开距离,都没给我爸写过词,我爸先斩后奏,开个玩笑。”

杨景行对李丹阳说“那时候正仰慕丹阳哥,想感受一下词曲咬合,可是后来放弃了,太难了。”

李丹阳笑“先有词那不行,照谱填词就容易一些。”“词曲咬合”这东西,他当然最有发言权。

濮玮幸等不及“先听一下,这么多保留曲目都出来了,大方一点。”

冉姐就问杨景行“作曲看怎么伴奏钢琴成成肯定没问题,吉他才敬也行。”

就然是保留曲目,齐清诺还是慎重一些,大方“我们来吧。”

杨景行点头。

甘凯呈提醒冉姐“好好唱,权当你们忘词了。”

冉姐呵呵笑,先跟詹华雨说清楚“嫂子,不是我存心啊。”

一起回舞台,齐清诺钢琴,杨景行抱起几乎有灰尘的琵琶。虽然都是老主顾,但是对这个组合也还是有人觉得新鲜呢。

带着付飞蓉就位,冉姐有些气势地宣布“机会难得,指尖流水”

掌声很热烈,期待的人还是不少。

杨景行先开始前奏,充满古韵的轻柔琵琶吟似乎在提醒大家集中注意力欣赏高雅音乐。琵琶奠定了基础后,钢琴跟上,并逐渐拉开场面。可能许久不弹,齐清诺略有误差,但是影响不大。

而且顶尖客人们是第一次听,自然没那么挑剔,都是挺用心的样子,甚至已经给出了表扬的神情。

接着,冉姐稳定开唱,付飞蓉没差池地跟上

濮玮幸又伸仰短脖子,拍了一下手紧握住,然后就保持着上身前倾脖子抬仰双手合十的姿势不变了。

李丹阳放下二郎腿,转身多一点让脖子轻松,手臂抬起来放在了程瑶瑶身后的沙发靠背上,指尖敲着节奏。

林正升和章弘维正面看得轻松,都是很舒适的姿势。

三段式的歌,或者严谨点说是四声部复调,但是并不显得杂乱。环境的尊重,编曲上的巧妙,加上专业的演奏演唱,两件乐器和两个人声,互相衬托或者激励,结构条例清晰,更重要的是优美动听。

第一段轻柔抒情之后,进入第二段的间奏是由琵琶的行云流水带领着钢琴的亦步亦趋,不太严谨的卡农格式。

虽然写的都是大多是一些成人抒情歌,但林正升显然也会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