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试的三场考试, 王胖胖都答得非常好,让主考官批阅卷子的时候,眼前一亮。
一开始并没有发现是王胖胖的考卷, 主考官发现这份考卷写的非常好, 就忍不住拿其他主考官看。
其他主考官看了也觉得非常好, 然后又拿赵旸看。
赵旸接过考卷一看, 发现是王胖胖的。他没有说,而是认真地看了看,发现王胖胖答得是真不错,尤其是策论写的非常“一针血”。
不过,说来, 如果王胖胖答得不好,赵旸可是会找他算账的。
“殿下, 您觉得这位学子写的怎么样”
“写的非常好。”赵旸并不是为王胖胖是他的好友才这么说的, 而是王胖胖的确写的非常好。
“殿下, 臣等所有考卷都批阅完了, 就这份考卷写的最为出色,应为第一名。”
“对,这份考卷答得最好, 应该评为第一名。”
“这份考卷被评为第一名,臣等没有任何异议。”
“殿下, 这份考卷完全能做范文啊,尤其是策论。”
“也不知是哪个学子这么有才华,不仅诗词歌赋写的好, 策论也写得非常精彩。”
考卷在赵旸手,还没有糊名字的地方拆开,所以主考官们都不知是谁的考卷。
“王安石的儿子王雱的。”
“王雱”
“王小相公的”
赵旸考卷递还刚才批阅王胖胖考卷的主考官, “我认的他的笔迹,不信们拆开看看。”
听完赵旸的,主考官连忙拆开看,发现果然是王雱的考卷。
“还真的是王小相公的。”
“真的是有其父必有其子啊。”
“这份考卷是王小相公写的,那就不奇怪了。”
“这王小相公之前考了小三元,经和策论写的非常好。”
“王相公当年考科举的时候,文章也非常好的。”
“这对父子都非常有才华。”
虽然王胖胖是赵旸的伴读,但是他有才华是真的,主考官们夸奖王胖胖,并不是一味地讨好太子殿下。
赵旸忽然问“们真的觉得王雱能被评为第一”
“殿下,王小相公答得非常好,他应被评为第一。”
“们不觉得他年纪太小,不适合做解元吗”赵旸是故这么问的,“不是应该磨磨他的锐气吗”
“殿下说的是,王雱年纪太小,之前又考了小三元,不能再让他考解元,连四元会让他骄傲得的。”
“对对对,他年纪太小,如果让他连四元,一定会得忘形的,这不是好事。”
“王相公当年也为气盛被评为第四名。”
“不能这么说,王雱答的非常好,他被评为第一是所当然的。”
“不能为他年纪小,就故打压他。”
“王小相公之前连了三元,这次他又考了解元,连四元是一件喜事。”
“连四元可是我们宋史上第一人啊,会名留青史的。”
“如果王小相公答得不算好,不能为要搞一个连四元的才子,强行地王小相公弄解元,这是不对的,但是王小相公是真的答得好,解元非他莫属。”
“殿下,王小相公应评为解元。”
赵旸没有急着下决定,而是说“赞王雱评为解元的人举手。”
听到太子殿下这么说,赞王雱被评为解元的主考官们连忙举手。
赵旸数了下,有十来个人。
“不赞王雱被评为解元的人举手。”
不赞王雱被评为解元的人也纷纷举了手。
赵旸数了下,只有五六个人。
“赞王雱被评为解元的人比较多,少数服从多数,王雱被评为解元。”
“殿下,不如让官家评评看吧。”
“行,那们拿去爹爹看。”
主考官们拿着王雱的考卷去拜宋仁宗,并他们的想法跟宋仁宗说了下。
宋仁宗听后,对主考官们说“既然多数的人赞王雱被评为解元,那就评王雱为解元。”
官家都这么说了,那些不赞王雱被评为解元的主考官们也不好再说什么。
解元评定好,接下来的第二名和第三名就好评了,完全按照考卷答得好不好来评。
在批阅乡试考卷时,赵旸留到几个人。这几个人答题答的非常好,看得出来是个有才华的人。就是不知长相怎么样,人品怎么样。
赵旸这些人名跟张茂实说了,让他派皇城司的人调查下他们的家世和人品。如果人品不错,可以推荐高滔滔和陈思言。对了,还得福康公主留人选。
知王胖胖在乡试的绩,赵旸这次没有藏着掖着,让曹许直接告诉他。
得知自己考了解元,王胖胖先是长长地松了一口气,接着才高兴。
“之前,考小三元的时候,可没这么高兴。”曹许打趣王胖胖,“这次考解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