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大学(2 / 3)

看书,远夏赶也赶不走。

下午又有不少孩子过来看书。

这一天一共借出去了一百多本书,照这样下去,一个月也有二三十块钱收入,基本能维持家庭开支了。

第二天,远夏去批发了一些冰棍过来,还从家里煮了一大壶茶来,冰棍放在租书摊边卖,凉茶则是免费,过路的和看书的人都可以喝。

中午时分台阶上能被太阳晒一半,有点热。远夏和爷爷一起做了个塑料凉棚支撑起来遮阳,如果下雨,也能遮挡雨水。

第二天人数比前一天更多,很多都是被熟人带来的。

这个年头孩子们消遣方式太少了,没有电视、游戏机和手机,看书显然是极为不错的消遣。

新华书店买书,是不能让人自己挑选的。少年宫也有图书室,但书本种类极少,书被管理员管着,自己也不能挑选,有什么看什么。而且僧多粥少,很多时候都抢不到。

现在一分钱一本书,虽然要花钱,但大部分孩子还是负担得起的,所以都结伴过来看书了。

人一多,租出去的书也就多了。冰棍也能卖一些,这样就是两份收入。

远秋甚至都还想卖吃的,因为中午总有些孩子不愿意回家吃饭。

不过远夏没让,太麻烦了,夏天太热,食物容易坏,没卖出去就浪费了。

他只是敦促孩子回家去吃饭,实在不愿意听也没法,一天少吃一顿也没多大事。

爷爷说,在老家,很多时候也是一天吃两顿的,缺粮食,没办法。

没几天,租书摊就成了这儿固定的一景,生意也渐渐稳定下来。

远德厚适应了怎么登记结账,他年纪大,有点老花眼,远夏还陪他去配了副老花镜。

这样他就能够看得清书上的字,人不多的时候,他自己也能看书打发时间。老人上过三年私塾,能够进行基本阅读。

有了租书摊,家里的基本生活就有了保障。

但远夏还想再找个挣钱的门路,多攒点钱以备不时之需,毕竟爷爷年纪大了,弟弟妹妹都小,都是容易出现突发状况的年纪。

他会修机器,但这年头除了工厂,也没谁需要修机器。工厂有技术工人,自然也轮不上他。

他会开车,但是驾驶证不好考,他还没满18岁呢,也拿不到。而且他这个短期工,别人也不会请。

看来看去,只有倒腾物资做生意,赚点差价。

然而问题也摆在眼前,路费太贵,比如从肃阳坐火车到越城,来回得五块多,关键是越城也没啥东西好倒腾的,两地价格也差不太远。

除非去上海,才能真赚差价,那个车费就更贵了,来回得好几十,就他那点本钱,带回来的东西大概也就是能赚个路费吧。

要是搭便车过去还好,可马安民的车不会开到上海去。

思来想去,远夏都没找到合适的办法。

这天晚上,远夏正在出租屋里看毛选,马建设敲门进来“都考完高考了,还看书呢”

远夏抬起头,笑着说“你什么时候回来的进来坐。”

这些日子马建设一直跟着他爸出去学车,基本不在家。

马建设在椅子上坐下,打了个哈欠“今天才回来。明天又要出去。”

“厂里生意挺好啊。”远夏说。

马建设摆手“这次不是跟我爸出去。我爸一个徒弟自己买了一辆手扶拖拉机,开车拉货,他家里最近出了点事,没法出工,那边活都接下了,不能不去,得找个会开车的帮忙。他就找到我爸了,我爸没空,就让我去试试。拖拉机跟卡车不太一样,要简单多了。你跟我一起去吧,挣的钱咱俩均分。”

远夏十分惊讶“你爸的徒弟自己买车跑私人运输”

这年头能私人买车跑运输,那绝对是个牛人啊。

马建设说“对啊。那小子赚了好多钱,给人拉货都是论趟算钱,有时候一天能挣别人一个月的工资。他说了,我帮他跑车,一趟他只要五毛损耗费,剩下的都归我,油费我自己出。你去的话,挣的钱咱俩均分。”

这简直是天上掉馅儿饼的好事,远夏说“那多不好意思啊。”

马建设用力拍他的肩“有什么不好意思的。咱俩谁跟谁不过话说在前头,拉完他那些主顾,以后的活就得咱自己去找,能不能找到还不知道呢。你去不去”

远夏自然满口答应“去跑多久”

马建设摇头“不好说,他家老头病重住院了,不知道能不能挺过去,挺不过去,估计就得办了丧事才能来了。”

于是第二天,远夏就和马建设一起开着拖拉机去拉货了。

拉一车货两块钱起步,远的甚至需要三块。远夏原以为拉货这么贵,肯定很少人用车,事实上雇车的人非常多。

比如盖房子,得雇车拉钢筋、水泥、砖头、沙子、水泥、石灰、公分石、瓦片等建筑材料。

现在已经没人盖泥砖房了,都盖红砖房,这些材料都是标配,有人自家烧砖石,但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