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拖又是两个月。
朝堂上的各项工作都在有条不紊地推进,于是大家也就渐渐意识到了贺星回的想法∶门下省在与不在,似乎没有什么分别。
这并不合理。主政者刻意忽略某个部门,直接越过他们行事,并不能说这个部门的职能就毫无用处了。现在这种三省互相制约的模式,很显然经过了漫长时间的摸索和考验,就是最适合当下朝堂的。
何况门下省的功能,本来就是对皇权的限制,多加一道程序而已。
不过现在,即使所有人都猜到了贺星回的想法与打算,但是诸多权衡之后,还是会选择保持沉默,而非为门下省据理力争。
方面,贺星回明显是个说一不二的君主,但是又理智果决,历来强势的君主手中的权力都会扩张,贺星回已经做得不那么明显了。而且对一心开创新盛世的她和部分朝臣而言,门下省的存在本来就是个不怎么必要的阻碍。
另一方面,朝臣之间的势力之争同样十分严峻,如今南派世家全面溃败,对其他势力而言就是个抢占地盘的好机会。偏偏胜过他们的是贺星回本人,那这个腾出来的位置,自然就会由她的人填补。既然不涉及到自家利益,就不用着急。
何况一项权力出现之后,是不会消失的,没有门下省,这种职能和权力,就会转移到另外一个部门身上。如果贺星回真的准备撤销门下省,那得益的也是其他人。
反正,他们顶多隔三差五上折子提一下这件事,让贺星回别忘记,就足够了。
所以这一日,当贺星回在小朝会上提出,将门下省与中书省合并的想法时,竟然没有引来半点意外。
这个想法比大多数人想象的更好一些。
门下省封驳诏书,是对皇权的限制,又何尝不是对中书省这个提出决策者的限制
现在贺星回将门下省并入中书,在加强了皇权的同时,也加强了中书省的权力,让它真正拥有了完整的相权。
特别是封驳这个权力,完全转移到了中书省。现在是贺星回强势,显得中书省分到的权力并不多,可一旦坐在上面的君主不像她这样天资英睿,能够完全掌控朝堂,相权就会不断膨胀。
相权是臣权的核心,所以对于贺星回的这个提议,朝臣们只有一句话∶"陛下圣明"
"不过如此一来,中书省职责更重,现有的人手,恐怕不够用了。朕欲将中书省的规模扩大,增设左右侍郎、左右仆射四位副职,辅佐中书令,总领全国军政事务。"贺星回又道。
此言一出,六部主官们顿时心跳加速。
这一下就增加了四个位置,而人肯定是要从他们之中选。六进四,意味着自己很有可能马上就能成为分享相权的人之一,达成仕途的最高成就∶出将入相。
要说这个决策,会有谁不高兴的话众人不约而同地看到了站在首位的韩青,那就应该是他了。
毕竟他手中的权力被分出去了四份。
但事实上,韩青本来就不是野心勃勃,想要独揽大权之辈,他对贺星回的期许很高,容忍度自然更大。贺星回先前所做的是扫除积弊,现在就要重整朝堂,接下来,便是开拓变革之日了。
韩青自然不会成为这条路上的阻碍,所以他十分配合地应道,"老臣近来的确常觉精力不济,如今总算有人分担了,多谢陛下体恤。
"那就拟一份名单上来吧。"贺星回道,"事关重大,依朕看,此事想要服众,还需着落在是''光明正大''四个字上。不如让文武官员在早朝时廷推,此事就交由韩卿来主持吧。"
这是重臣们最喜欢贺星回的地方,她有一种很奇特的分寸感,好像总能知道界限在哪里,并不会让自己手中的权力随意膨胀。
像宰相人选这种人事任命,一般来说都是圣裁独断,实际上最后的人选,也会由贺星回来决定。但她愿意走廷推这个流程,无疑就让这件事变得更加公开公正,让做臣子的心里十分舒服。
而接下来的职位调整,可以称得上是一场狂欢。
中书省增加了四个相位,六部就空出了四个主官,需要从其他官员之中递补。而递补人员所空出来的位置,同样需要新人来填。再加上之前因为张本中事件而被黜落的那一批官员,甚至可以说,整个朝堂都经历了一场小小的地震。
不过,因为每个势力都分到了一些好处,大家对这些结果也基本满意,所以很少会有人注意到,六部的人事变动着实不小,有些部门甚至从主官到属官都换了一批,也就是负责具体文书事务的小吏还在。
这自然是瞿英妙手操控的结果了。
这位吏部尚书自从上任以来,始终保持不显山不露水的姿态,并没有展露过什么手段,但实际上,他早就已经私底下将朝堂的情况摸得差不多了,如今抓住机会,便在贺星回的授意下做了巨大的调整。
调动、迁移、填补,如今的六部,已经完全变了个样子,再不是之前那种张本中一声令下,半数官员都会听他号令的局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