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位收入囊中的架势,大有萧遥不同意他们便不会善罢甘休之态。
萧遥授意的成国公、建安侯和安国公三人带领着依附他们的官员据理力争,提出萧遥原定的职位交换,才终于达成了协议。
定下主考官以及出题的官员后,萧遥让姬长夜的人密切监视这些官员,自己则进行人事调动,为了麻痹钱尚书,她不是亲自动手,而是授意承恩公、建安侯和安国公去做。
一切都进行得有条不紊。
钱尚书发现安国公、承恩公和建安侯的注意力都在任命官员上,心中暗喜,不无鄙夷地对王城道“他们不是武夫就是侯门老爷,根本便不懂政治。”
王城也发现了,对钱尚书贺喜“恭喜大人了”从此以后,朝堂上没有差不多的对手,安国公、承恩公和建安侯烂泥扶不上墙,朝中政务只能由钱尚书掌控了。
至于太后,钱尚书和王城压根就没有想到过太后,一介深宫女子,又正值妙龄,她懂什么只懂哪件首饰好看,哪件衣服美丽
钱尚书笑着说道“朝中无人,老夫少不得挺身而出,为江山、为百姓谋福祉了。”说完看向王城,“便是安国公他们不留意,你们也不能掉以轻心,须知还有几位王爷呢。”
王城笑道“大人何须担忧方、王两位大人倒台之后,几位王爷便没了凭依,他们还得反过来依附大人呢。”
钱尚书哈哈下了起来,笑完又说道“记住,不能授人以柄。”
他原先暗中支持的,是六王爷,但因行事隐秘,加上六王爷在朝堂上又表现出一副保皇党的模样,根本无人知道。
他因此认为,六王爷胸有城府,是能成大事的人,比其他王爷更胜一筹,因此很是一心一意地辅助六王爷。
可是如今,辅助六王爷,已经不符合他的利益了。
比起让六王爷登基,任由小皇帝坐帝位,妙龄太后听政,对他来说,才是最好的。
因为这样一来,整个朝纲,等于掌握在他手中
不是皇帝,却更胜皇帝,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这种感觉,实在太美妙了
王城也不想有什么变故,所以舞弊的手段一如既往,十分隐蔽。
首先,将题目悄悄带出来,然后交给钱党一派最有文采的几位翰林,让几位翰林作答,最后将试题及答案一起交给原先看中的几位举子,让几位举子日夜背诵,背得滚瓜烂熟。
为了让这几位从前不突出的举子高中不惹人怀疑,王城还请翰林们做一些诗和文章送给几位举子,让几位举子在春闱开始之前泄露出去,博得才名,对外就说今春日日读书,忽然开窍,终于学有所成了
举子王耀光、陈涉、吴森三个,是王城重点培养对象,除了他们,还有庞德福、许如山、张灿几个,也属于暗中得到试题和答案之人。
几人于镜湖楼上与其他举子吟诗作对做文章,很是博得了一番美名,让原先那些没将他们放在眼内的,都因为钦慕他们的文采而上来攀谈。
王耀光、陈涉和吴森几人对此大为高兴,在洋洋得意中,产生一种自己本就如此才华横溢的错觉,因此说话时,更注意不露馅,遇到不懂的,便做出一副高深莫测的姿态,仿佛自己不屑回答如此简单的问题。
因本身见惯世面,又有人在背后逐一指点该如何行事,因此王耀光几个,竟瞒过了众多举子。
只有和王耀光他们相知甚深的几个,察觉出王耀光几人的不妥进步不叫明显,叫脱胎换骨,这着实怪异。
除此之外,就是才名最为突出,最有可能高中并名列前茅那几个,察觉出王耀光几个谈吐风度和才华十分割裂有时才华横溢,有时又表现普通,但由于不了解,只当是自己有偏见,并不怎么放在心上。
春闱前几日,王耀光等人的才名便传了出去,在举子中打出了名气,算得上是人尽皆知了。
萧遥一边翻看着姬长夜命人收集回来的证据和资料,一边摇头感叹,这舞弊手段实在太高超了
不过,北边又传了急报回来,她便没空多关注春闱了。
新任命的两名副将发来急报,说北戎攻势很猛,以小镇作为边界镇守,根本守不住,所以提议退回大城,以城为堡垒,守城以抵御北戎的进攻。
但是萧三公子、云逸和小徐将军也悄悄发回来了特地给她的急报,认为只要抵御得当,是可以以小镇为堡垒守住的,又言及大城前方的小镇不少,有许多百姓,大军不该放弃那些百姓。
三人的急报上,除了有他们的提议,还有对双方兵力、双方地形、粮草等各方面的客观描述。
兴许是以为萧遥看不懂,三人在急报中,以小得几乎看不见的文字作注,希望萧遥看懂了支持他们。
萧遥看完自家三哥和云逸三人的急报,当即便决定支持他们。
但是她明白,如果自己在朝堂上贸然开口,很有可能被钱尚书驳回,所以先暗中召承恩公、建安侯和安国公进宫,商议好该如何让钱尚书同意,这才在次日的朝会上宣布北边发回来的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