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83章 最后一战之全新时代(2 / 3)

寒门祸害 余人 5425 字 5个月前

将那些别有用心的读书人吓破了胆,他们其实压根无法主导京城的舆论。

其实在舆论扭转的时候,不仅林晧然的负面舆论消失,而且还得到了大家的赞誉和掌声,越来越多的人给予林晧然“贤相”的名号。

关于南京御史张季浩的弹劾内阁把持朝政和林晧然花费巨资招待外宾,在大明跟各国签订东盟条约和各国向大明购买武器之时,这一项指控便是变得软弱无力。

虽然林晧然此次促使万国来朝确实花费不少,但从最终的效果来看,大明的收益远比付出要多得多。

最为重要的是,大明王朝既然已经确定了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那么这种促进跟各国的交流无疑是相当正确的举措。

南京御史张季浩弹劾的结果是遭到朝廷的免职,经过南京方面调查其宅中拥有大量来路不明的财物,朝廷便直接将张季浩削职为民。

至于临淮侯等勋贵的攻击,这其实是一种自取灭亡的举动。

他们攻击的依据是内阁在遗诏中对隆庆的批判,虽然他们没有直接质疑遗诏的合法性,但其实在变相否定遗诏了。

此次压根不需要内阁表态,陈太后当即便强烈要求严惩临淮侯这帮南京勋贵。

南京城,临淮侯府。

李庭竹看到应天巡抚海瑞带兵闯入要缉拿于他,便是愤怒地叫嚣道“我祖上乃李文忠,太祖的义子,谁人敢问罪于我临淮侯一脉”

“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你所犯之事已经证据确凿,今天案子到本巡抚手中,定会公事公办,押走”海瑞眯眼望着叫嚣的临淮侯,显得不讲情面地命令道。

应天府衙的衙差明白这些勋贵的德行,对临淮侯先祖当年打开南京城门而念念不忘,便是不客气地上前将人拿下。

若不是李景隆打开城门投降,建文帝未必会败,而大明便不会迁都北京,自己便仍是地地道道的京城人。

“放开本侯,该死”身体胖肥的临淮侯李庭竹尽管一度担任漕运总兵,但连一个小兵都打不动,却是愤愤地骂道。

这个事情很快在南京城传开,当即便是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临淮侯等勋贵在军中贪墨是一种很常见的行为,甚至早已经成为他们的一项光荣传统,故而是一查一个准。

特别临淮侯能够一跃成为漕运总兵,贪得比其他勋贵还要狠,故而他在军队贪墨的罪证很容易查证。

海瑞仅仅花费几日便查实了临淮侯等人的罪行,而后便是递上一份问斩的判决文书,此举当即震惊了世人。

“问斩”

“贪墨都在十万两以上,为何不能问斩”

“他们的祖辈是有功绩不假,但他们亦该遵纪守法”

得知海瑞对临淮侯李庭竹等人的判决是处斩,很多人先是感到了震惊,但旋即亦是慢慢地认可了这个判决。

终究而言,临淮侯这些勋贵都不是什么好鸟。仗着自己祖辈的功绩,在重要的军职中尸位素餐亦就罢了,偏偏还要贪墨军资中饱私囊。

当然,他们亦是知道朝廷对勋贵一直保持着庇护的态度,这亦是为何这些勋贵敢于抢占人田和贪墨军资的根本原因。

只是让人万万没有想到的是,朝廷面对着恶行累累的临淮侯等勋贵并没有留情,而是同意了海瑞的判决。

在南京百姓的见证下,临淮侯等功勋被公开斩首。

这个小小的举动,无疑是向世人彰显大明朝廷捍卫正义的决心,亦是不再庇护这些酒囊饭袋的勋贵。

就在临淮侯等勋贵人头落地的那天,朝廷又颁布了一项新的法令。

如果说宗藩是大明的一大毒瘤,那么开国勋贵的子弟无疑亦是毒瘤,他们虽然拿得不多,但却是军队的蛆虫和毒瘤。

由于大明皇帝总是过度信任勋贵,给予这些没有能耐的勋贵军中要职,从而让大明军队的战力大打折扣。

有鉴于此,朝廷抛出了勋贵新例,矛头指向了勋贵集团的利益。

在以前,哪怕再废物的勋贵,只要他们继承爵位,那么便能在军中担任要职。像草包国公徐鹏举,据传徐鹏举是大鹏鸟转世,但实则就一个贪生怕死的怂包,但偏偏就能担任南京守备。

在勋贵新例,先是给予勋贵的禄米翻倍,最高的魏国公五千石则达到一万石。这个数额看似很多,但要养活整个魏国公府,实则并不算多,何况这是待遇最高的国公。

只是他们想要在军中任职,一律要通过武举考取,朝廷将不再替他们分配军职。

换而言之,朝廷不再给勋贵分配工作,勋贵今后想要再就业就得自己去考武举,需要凭真本事才能吃饭。

这个法令无疑是触碰到了勋贵集团的根本利益,致使很多勋贵十分的不满。

当然,一些懒散勋贵倒亦愿意接受这个结果,毕竟待遇多了一半,他们靠着朝廷禄米亦能过着好日子。

“这是钝刀子割肉,咱们要寸步不让”以英国公张溶为首的勋贵集团显得十分的不满,却是进行反对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