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1章 二更合一(2 / 4)

太子殿下”

这下轮到胤礽愣住了。

几人都将视线投向胤礽。

他们因名声极大,被单独安排了一个院子,派专门的人伺候着。

而给他们担任主管的人,就是胤礽。所以他们和胤礽打过许多次教导,对这个谦虚热忱的少年人很有好感。

但是太子殿下太子殿下不在京中待着,在这里天天伺候他们

唐甄冷哼了一声,道“你现在才认出他”

李因笃苦笑“之前几日太子殿下我正病着,没见到太子殿下。”

说完,他就要下跪。

胤礽忙把李因笃扶住“先生请不要多礼,我本是隐藏身份来此帮皇父做事,对几位先生已经失礼在先。没想到阔别十年,先生还记得我。”

李因笃曾经被举荐到京城当官,很快就以赡养母亲为由辞官。

胤礽那时不过五岁,虽和李因笃有过接触,没想到李因笃还记得他。

李因笃却苦笑“草民并非记得十年前的太子。只是太子整顿杭州吏治的时候,草民碰巧在杭州城内。”

胤礽愣了一下,想起当时痛苦的心境,勉强笑道“杭州城啊,那我一定吓到先生了。”

李因笃连忙道“不不不,太子做得极对当时杭州城谣言四起,富商为抬粮价,四处宣扬兵祸将起,粮价飙升十数倍若非太子殿下悄然坐镇杭州城中,暗中指挥海军帮华家运粮,压制住杭州粮价。恐怕杭州定会生灵涂炭”

顾炎武看了李因笃一眼,又看向胤礽。

胤礽犹豫了一下,却向李因笃作揖鞠躬“其实当时事并非如此。宣扬有兵祸的是我,不是富商。”

李因笃愕然。

胤礽保持着作揖的姿势,低着头道“他们挟民作恶,若不能让百姓清醒,明白因为私利造成此种局面,下次、下下次,他们还会再犯。而大清也会因为投鼠忌器,因为他们裹挟民意,不敢出手。”

“粮早已经准备妥当,不会危害普通老百姓的生计。我原本是想,若这时候能有一家豪商站出来,和华家一同安抚民众”

胤礽咬牙,道“他们或许并无谋逆之意,或许与之前浙江民变之事无关。但当他们哄抬物价时,我认为,该杀”

黄宗羲放下书卷没有站起来,淡淡道“你认为该杀,又为何如此痛苦”

顾炎武淡淡道“因为老夫去信骂了他。这些人纵然该杀,也该按照律令杀,而不是罗织罪名。”

黄宗羲道“若不以谋逆论处,只是哄抬物价,囤积居奇,还未成功,杀不了。”

顾炎武道“那就再找机会杀若为人君者用此等阴谋诡计,下臣如何自处他们会变本加厉,用阴谋诡计罗织罪名,祸害朝纲”

唐甄冷哼“这世间本就不是黑白分明。治国为君,如同行军打仗,需要光明正大的王道,也需要阴谋诡道。历朝历代明君重用贤臣也会任用酷吏。忠臣必须比奸臣更加奸诈才能保国保君。何况太子这事根本算不上阴谋,他们囤积居奇也本该处死。只是因为他们被优厚惯了,这大清律令管不住他们,太子才出此下策。”

王夫之拈须“此事太子不该亲自出手,该交由其他人来做。皇上不是派了钦差曹寅吗”

顾炎武冷漠道“太子这人向来为身边人考虑良多。他考虑到曹寅还要在江南为官,若杭州之事推与曹寅,恐曹寅会被士林群起攻之。倒是他本身就是个靶子,债多不愁。”

黄宗羲摇头“不该啊,不该啊。为君应该惜身惜名。”

唐甄道“惜身惜名万般道德与国何用那宋仁宗倒是被尊为道德圣君,他护不住范仲淹,护不住狄青,对外每年对西夏新增岁币、对辽增加更多岁币;对内三冗和兼并土地严重。宋史曰,势官富姓占田无限,兼并冒伪习以为俗。贫者无卓锥之地。。就这样,还被史家吹捧为为人君,止于仁。,称什么仁宗盛治。若是这种与民无益的千古圣君,不要也罢”

顾炎武拍椅背“君王惜身惜名,不是沽名钓誉而是臣子该舍身报国万般肮脏事若需有人做,也不该太子做”

黄宗羲点头“太子此事的确欠妥。朝中文武百官谁都可以做,直亲王也能做,独太子不能做。”

王夫之道“恐太子自己敢作敢当,不愿假与他人手。”

唐甄道“不只是太子敢作敢当是朝中无人能跟上他此次事了结之后,许多人都不知太子谋算的全盘计划”

顾炎武气得再次拍椅背“满清朝廷一群废物”

唐甄这次没反驳“这话倒是没错。”

四位思想家又吵开了,其他几个老头面面相觑。

他们虽也是学问大家,但在为政上见解并不多,对大清近些年的变化也不是特别敏锐。

这就是明末清初四大启蒙思想家的含金量。

胤礽很想劝架,被当过官的李因笃往旁边拉“这边坐这边坐,等他们吵完。”

胤礽拘谨“谢谢先生。”

几个文学家插不进思想家们的话,便把胤礽围了起来问东问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