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皇帝一脉自称是天照大神的后裔,因而以“天皇”为皇位称号,不过在海汉这边,自然不会对徒有其名的傀儡抱有多少尊重,官方一向是以“倭皇”作为代称。
从1192年武将源赖朝创建镰仓幕府开始,统治日本的实权便落到了世袭的幕府将军手中,而京都的皇室则是从此开始被完全架空,成了被供养在神坛上的象征物。
迄今日本已经历了镰仓、室町、德川三个幕府时期,但皇室的地位并没有明显的变化,历任倭皇一直都是幕府手里的提线木偶,其权力也仅仅只限于京都小小的皇城御所之内。
京都的安保防御一向都是由幕府负责,皇室自身仅保留了极少数的武装侍卫,理论上根本就不具备反抗幕府的能力。所以历任倭皇对于摆脱幕府控制,重新夺回本应属于自己的统治权,似乎也没有太大的积极性,反倒是习惯于被幕府圈养的平静生活。
因而石迪文在提出派人联络皇室这个办法时,其实也没有对此抱有太大的希望。不过如果能说动倭皇发声,或许会有某些野心家会对此产生兴趣。
毕竟过去这几百年间的三任幕府,其实都是在玩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把戏,如果能够得到皇室授权,再设法推翻德川幕府的统治,那么完全就有可能顺理成章地成为新时代的幕府将军。
当然想达成这样的目标绝非易事,九州联军的现状就是最鲜活的例子。想要起兵造反的人,应该都会先掂量掂量自己的份量,是不是能胜过有海汉在背后撑腰的九州联军。
石成信此时也提出了另外一种解决方案:“父亲,我看朝鲜人的求战欲望很强烈,如果九州联军打不动了,是不是找机会安排他们上前线去跟幕府军过一过招?”
石迪文道:“这样做也不是不行,但九州这些大名未必乐意让朝鲜人抢了自己的风头。他们会认为是自己在战争前期付出的巨大代价,消耗了幕府军的实力,才会让朝鲜人上来拣了便宜。”
“还有,李凒派到九州来的人马都是朝鲜军中的精锐,我担心他们上了战场之后,幕府军根本就抵挡不住。如果幕府军败得太快,也不利于我们控制局势。”
朝鲜派兵到九州参战,可不是来义务劳动的,一直在按天数向各家收取基本的驻防费用。要是上前线打仗,除了另行收取作战费用之外,还得在战后让朝鲜参与瓜分幕府地盘,这也是朝鲜国王李凒早就打好的算盘。
九州诸藩当然不愿再多个人来分锅里的肉,所以不到万不得已,他们大概也不会安排朝鲜军充当作战主力。
当然九州诸藩或许还没有考虑到朝鲜军对阵幕府军的获胜概率会有多大,但石迪文很清楚目前驻扎九州这些朝鲜部队的实力,所以才会担心其出战会影响到战局平衡。
这些部队完全按照海汉军的标准组建和训练,武器装备和战术都是与海汉军一脉相承,不敢说战斗力能赶上海汉军,但肯定是要比日本内战双方的实力要高出一档。
如果由朝鲜军出战击败幕府军,那么局势就会变得很微妙——九州联军还有多大的军事价值?是不是应该让朝鲜军取代其地位?要是幕府军败下阵来,海汉是否还要对其进行扶持?如果继续给幕府军提供军火,那是不是在对朝鲜军造成损害?
最重要的是,石迪文的长远目标是通过内战让日本陷入长期的内耗当中,一旦换了角色参战,就有可能让内战变成了外战,而他所制定的目标也就无从实现了。
石成信听了他的解释,也很快明白了其中问题所在,点点头道:“这么说来,还真不能让朝鲜军顶到一线去打头阵了。不过有朝鲜军替九州联军守住后方,倒也创造出了让他们倾巢出动的条件。”
石迪文道:“新征募的兵员没有形成战斗力之前,还不能让九州联军去硬拼,否则很可能会形成军中青黄不接的局面,到时候战斗力就要大打折扣了。”
虽然没能商量出什么能够立竿见影改变局势的办法,但目前也只能先尝试各种可能性,通过情报部门去与日本国内的各方势力再作接触,看看是否有机会制造内乱拖慢幕府军的行动节奏。
而九州联军所制定的应对方案则更为简单粗暴,准备再次通过海上突袭的方式,打击位于濑户内海的几处港口,以此来干扰幕府军的后勤补给。
此时九州联军的战船已折损不少,目前还有十几艘海汉制造的战船,剩下的都是行动迟缓的安宅船了。依靠这些战船要组织一次突袭行动不难,但如果再出现比较严重的战损,九州联军就将彻底失去对关门海峡的控制。
所以当这个计划报到石迪文这里,他认为九州联军是在孤注一掷,行动风险相当高。而几位大名的意图也很明确,不管这个行动是否能够达成目的,都需要海汉尽快再提供一批可用的战船。
石迪文考虑再三,最终还是同意了九州联军的突袭计划,并且承诺会在一个月之内,向九州联军交付一批战船——当然这批紧急援助的战船不可能包括他们幻想得到的威严级战舰。
这些战船如果继续留在关门海峡附近与幕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