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14章(1 / 2)

1627崛起南海 零点浪漫 2653 字 9个月前

何夕主持的“无间计划”,严格说来并非手续完整的正式行动。当时的安全部尚处于成立早期,经费和人手都极为有限,根本没有足够的资源去实现何夕的构想。

所以这个计划虽然上报给了执委会,但由于其支出庞大且行动周期极长,并未能获得执委会的正式批准,只是允许何夕在合适的时候可以搞一搞试点。

因而被何夕选中派往大明统治区潜伏的这些人,几乎都没有安全部的正式编制,所有的花销也是何夕以私人名义在支持。

无间计划前前后后送出了数以百计的潜伏者,花销当然是极为巨大。还好穿越众在海汉立国后都能获得极为丰厚的分红收益,何夕才得以将这个计划长期延续下去。

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潜伏者也被自然淘汰掉了许多人,剩下的少数基本都已功成名就,也就不再那么需要来自海汉的经济支持了。

但这也随之造成了问题,这些潜伏者离开海汉的时间很早,对海汉的依赖和顺从,几乎都是靠着经济支持在维系,但他们成功进入社会上层后,替海汉做事的动力也在逐步减少。

不乏有人后来踏入大明官场后,干脆就改变了效忠的对象,选择全心全意回归大明,逐步脱离了与海汉的联系。

毕竟海汉虽然日渐强大,但能带给他们的好处和约束都越来越少,而效忠大明却有实打实的上进机会。

而且海汉吞并和控制的地区都在沿海,这就导致大量的财富和人口被迫回到内地的大明统治区,而且短期内也不会被战火波及,反倒让这些人所在的区域出现了畸形的繁荣,有很多机会能从这样的形势巨变中获得好处。

在这样的情况下,何夕早年派往滇、黔、湘、赣地区的人员,还能剩下几分忠心就很难说了。

何夕也自知这些潜伏者已经不可完全信赖,所以更不敢将他们的存在上报给执委会,以免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但要就此放手,何夕也心有不甘,毕竟前期为了扶持他们付出了大量心血,主动放弃可就血本无归了。

有枣没枣,那总得打上几杆才知道。

不过何夕如今的身体状况,已经很难再亲自去理清无间计划的成果,所以才准备让得意门生张千智来接手。

这事若是失败了,反正也不是安全部实施的正式计划,对张千智而言不会有任何的损失。若是能撬动某些地区的官员,助海汉兵不血刃拿下几个州府,那可就是绝对的大功了。

何夕吩咐一声,不远处便有手下送上了一本簿子。

何夕示意张千智接过去,向他解释道“这是无间计划的花名册,你先拿去好好看一看,有问题再问我。”

张千智应下,见何夕开始闭目养神,知道这次谈话已经告一段落了,便主动请辞离开。

张千智回到衙门,让手下取消今天的其他安排,然后闭门拿出这本花名册开始翻看。

虽然理论上无间计划的这些参与者并不在安全部的编制之内,但他们的个人记录方式,却仍是安全部惯用的格式。

而且从花名册的纸质来看,张千智可以判断其编撰的时间不会距今太久,显然是经过了誊抄和更新,并非原始版本。

这种做法倒也不难理解,毕竟这个计划执行期间已经淘汰掉了相当多的人,如果还要张千智自行去一一筛查,那未免也太浪费时间了。

如今被记录在案的这些人,总数就只剩三十来个了,基本上都是集中于何夕所说的四地。

不过这些人能得到何夕的持续关注,他们如今的身份自然都是不同寻常,可以说个个都是事业有成。

在这些人当中,官职最高的是在某地的承宣布政使司担任右参政,这已经是从三品的大官了。不过此人是分管粮储、屯田之类的事务,属于民政官员,似乎对何夕所策划的大事起不到太大的作用。

而四品官员就有好几人了,光知府就有两人,另有都转运盐使司同知一人,提刑按察使司副使一人,卫指挥佥事一人,某宣抚司宣府使一人。

再往下五六七品的官员,数量就更多了,足足超过二十人。

张千智越看越是心惊,大明官府中竟然有这么多人跟何夕有关,这简直超乎他的想象。他也不禁佩服何夕是真沉得住气,这么多年了居然都没有动用这些棋子。

而除了这些踏入官场的人员之外,还有几人的身份是巨商和大地主,看资料在地方上应该也有不小的影响力。

张千智由此想到,看来何夕早年对这些人的资助方向,还是以考取功名为主。他们当中的不少人,应该都是读书人出身,而且有一定的才华,所以才会被何夕选中送去大明。

如果以何夕派出去的总人数而论,那成材率还真是挺不错的,几百人里就出了这么多有品级的官员。

不过张千智认为,这也正是无间计划到后来对参与者失去控制的主要原因。

那些从商的人,会有比较正当的理由与海汉保持往来,甚至可以用经商的名义,亲自到南方与海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