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四艘吨位更大的探险级战船,就是用来对付荷兰人的主力了。这个级别的战船不仅船上布置的火炮数量比探索级多了一倍有余,而且火炮的型号也有所差异,更大的船身让其可以承载炮身更大更重的舰炮,其口径和身管长度都要比探索级更具优势。当然最关键的是,海汉军委可以确认自家战船上的舰炮无论在哪个方面的性能都大大超越了同时代的海上竞争者,荷兰人也不例外。这足以让谢立在面对荷兰武装船队的时候,还有充分的信心分兵出去,仅以四艘战船去应对荷兰人。
在海盗们还在南日岛码头乱成一片的时候,荷兰与海汉的船队已经在南日岛北侧的海面上遭遇了。双方都提前转向,试图能够抢到t字位来占据先机,但在风向和洋流的作用之下,谁也没能在这个环节占得便宜,结果变成了平行向北进行的两列纵队。
“靠过去”谢立毫不畏惧地下达了命令。战前钱天敦已经给谢立私下授意过,只要这一战打出成绩,那钱天敦就会向军委上书为其请功,谢立也将有望成为海军军官中第一个晋升中校职位的归化籍人员。
对手航向的调整自然也落在了荷兰船队指挥官范德维根的眼中,对于以海为家的荷兰人来说,在海战中可没有“畏惧”这种选项,他也同样下达了调整航向的命令,让船队靠向对手的航行路线。
两只船队之间的距离迅速从五六百米缩短到两百米之内,海汉一方率先开火,“虎鲨号”的船舷舰炮依次鸣响,炮弹呼啸着砸向荷兰人的帆船。
其中一枚炮弹就从范德维根头顶几米处掠过,将船帆撕出了一个两尺大的洞,然后从船的另一侧坠入海中。虽然这枚炮弹并没有造成实质性的伤害,但范德维根却是心中大惊,因为这表明自己的船队已经进入到了对方的舰炮射程之内,然而在这个距离上自家的舰炮却似乎很难发挥出百分百的作用。
随着脚下一阵震动传来,自家帆船发射的炮弹立刻就证实了范德维根的这种担忧。这几发炮弹在距离对手帆船还有十几米的地方就已经力尽落水,根本就无法给对手造成伤害。
“很好,保持这个距离,继续射击”谢立当然也观察到了这个细节,而这也正是他所等待出现的场景。海汉火炮在性能上的优势足以使得舰队能够保持一个相对安全的距离,对敌人的船只实施远程打击而不会被敌人的武器所伤及到。
范德维根的应对措施与谢立截然相反,他选择了一种简单粗暴的解决方式来改变这种被动的现状“靠上去,贴近他们的船要让他们知道我们的炮弹也不是面粉做成的”
如果单论船身的坚固度而言,荷兰帆船可是丝毫不输给海汉建造的这些战船,一些荷兰帆船在外层船板的厚度上甚至还具有一定的优势。但荷兰帆船和其他所有西方国家的船只一样有一个非常致命的短板,那就是没有水密隔舱。
水密隔舱这种船舶结构在唐代就已经发明出来,宋代之后在海船建造中得到了普遍使用,连一部分内河船也有采用这种结构。郑和船队下西洋的时候,所有海船都采用了水密隔舱结构。
这种隔舱在功能上有三个十分显著的优点,一是通过分割密封舱室的做法提高船体的抗沉性,二是利用水密隔板来增强船体横向强度,三是提高装卸效率,便于货物在运输途中的储藏和保管。
而从造船技术的角度来说,水密隔舱还有一个不得不提到的优点,那就是用水密隔板来取代了船身加设肋骨的工艺,从而让造船的流程大大得到简化,工期也得以缩短许多。
虽然这种先进的造船技术在郑和下西洋的时候就已经流传到海外,但西方国家真正将这种技术引进到自己的造船业当中并进行推广,却已经是十八世纪末,也就是距离现在这个时间点大约一个半世纪之后的事情。1795年英国人本瑟姆为英国皇家海军射击了六艘新型战船,才第一次将中式帆船的水密舱结构运用到西式战船的建造当中。
这种船体结构上的差异,每一名海汉海军成员在受训期间都接受过相关的知识培训,也明白这种差异在海上炮战中将会给双方船只带来怎样的影响。因此对于海上炮战这种交战方式,海汉一方的将士在心理上是具备了天然的优势。
随着双方船队距离的进一步缩短,终于开始有炮弹命中了荷兰帆船,而这个距离上仅仅依靠橡木船壳是无法抵御炮弹的巨大动能,很轻松就能在船身上撕出一个大洞,顺便扫清前进路线上的一切障碍。
被称之为费留特船fyt的荷兰帆船是在早期的西班牙大帆船基础上作出的改良型,将船壳轻量化并减少了武装和水手数量,并将吃水线以下的货舱加大。这种改动让荷兰帆船实现了高速化、轻量化、低成本、高载货量、便于建造等等目标,也是荷兰在短短时间内崛起为海洋帝国的重要原因之一。但这种帆船的缺点也非常致命,吃水很深,船壳却相对很薄,虽然相对激动灵活,但却缺乏抗击打能力和火力输出强度。
在17世纪中叶,也就是距今大约十年之后的英荷战争当中,荷兰海军和武装商船在英国海军的重型战列舰面前被加农炮打得损失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