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5.第75章 参观训练营(2 / 4)

1627崛起南海 零点浪漫 6594 字 2022-03-18

进展得很顺利,6磅炮的制作工艺已经得到进一步完善,接下来就可以进行批量生产。而这边的试射靶场也通过数天的不断射击校正,逐步整理出了6磅炮的实用射表。木工房正组织技术攻关,对船用炮架进行改进,争取早日能将6磅炮装到现有的两艘明式帆船上。

而火铳的试制工作也按照从无到有,从简到繁的原则,先从初级的火绳枪开始制作。在这个过程中,北美帮的几个枪械专家倒是帮了大忙,他们都曾参加过复刻历史著名战役的表演,接触过各个年代不同制式的火枪,对于16世纪至19世纪的火枪进化史有更为直观的认识。不管是制造工艺,还是火枪兵的战术,北美帮都不少有用的信息,协助冶金车间在极短的时间内就完成了首批样枪的试制工作。

这个时期明军中虽然已经开始大批量装备被称为鸟铳的火绳枪,但因其制造工艺比较原始,所以产量并不高,造价也一直居高不下。究其原因,主要是在于枪管的加工工艺受到时代科技水平所限,无法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这个时期的火绳枪枪管还在采用精铁卷制工艺,即用精铁加热后先卷成一大一小两根铁管,以大包小使两者紧贴,然后用钢钻将内壁慢慢钻到平滑笔直。而这个钻孔工艺耗费的时间往往要长达一个月之久,且报废率也极高。而穿越众所掌握的科技优势,立刻就一步跨过了这个技术障碍,专用的碳化钨非对称纠偏钻加上订制的深孔钻机,不需一个小时就能钻出一根合格的枪管。为了试制工作,执委会甚至还特批了三百公斤柴油给这个项目,以便让他们使用柴油发电机给深孔钻机供电。

当然,等到试制结束,定型完成,要投入批量生产的时候,有关部门不会再采用如此奢侈的加工方式。只要掌握了先进的钻孔方法,就算土法上马一些畜力、水力甚至人力的的钻机,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也将会大大优于同时代的竞争者。

罗升东也很想见识一下,海汉人所制造的“民团式火铳”究竟能达到什么样的水平,于是便应邀到了靶场。王汤姆正在这里主持试枪工作,见三人到来便先停下了手下的活儿。古卫说明了来意,王汤姆便将两支火绳枪分别交给了陶东来和罗升东。

罗升东接过王汤姆递过来的火铳,看其外形,掂其份量,与明军中装备的鸟铳倒是差异不大,长约五尺,重有十多斤,铳管前有准心,后有照门,构成了一套完整的瞄准装置。铳身后部装有弯曲的木制铳托,方便使用者在发射时把持和稳定火铳。不过铳身中部的火绳击发装置,看起来倒是比鸟铳要精细得多。

“这玩意儿罗把总应该会玩吧”陶东来一边仔细查看手上的火绳枪,一边对罗升东问道。

“在下可否一试”对于陶东来的问题,罗升东表现得毫不示弱。罗升东知道仅仅这么拿在手上看是看不出究竟的,到底海汉人的火铳质量如何,那必须要来一发才能知道。

陶东来点了点头,罗升东便拿着这支火铳走到了发射位上。旁边的桌子上放着引药、发射药、弹丸、通条、火绳,另外有一个小铜匣子,罗升东认得这是海汉人常用的一种被他们称之为“至宝”的发火装置。罗升东在劳改营的时候曾有幸把玩过几次任亮的“至宝”,他不得不承认虽然这玩意儿的名字有些夸张,不过用来发火的确相当便利,轻轻一拨就有了。

陶东来造访新兵训练营之前并没有给军警部其他人提前打招呼,所以当古卫看到他带着罗升东从船上下来的时候,很是吃了一惊“陶总,你今天这么有空”

“罗把总今天给我们送物资过来,我想大家都是带兵的人,干脆就过来这边一起交流交流。”陶东来笑着应道“顺便也来看看你带的这帮新人民团练得如何了。”当初罗升东在古卫手底下也待过些时日,此时倒是不用再给二人另行介绍了。

“这些人的素质够呛,身体和思想都得慢慢改造。不过好在听话,服从性比较好。”古卫将二人带往训练场,一边走一边介绍道“现在一共一百二十人,暂时编成了十二个班,上午主要是集中训练,以队列行进和体能训练交替进行。下午是分业训练,主要是军体拳和基本战术动作的传授和练习。晚饭后是文化课时间,现在主要是教他们练习普通话和军歌,下一步我打算弄套设备过来,让他们看看战争电影什么的。”

罗升东对于古卫和陶东来的对话只能听个一知半解,因为中间夹杂了太多他不明白的名词。在罗升东看来,他们说的这些大概都是海汉人练兵之法,只是这地方除了渔民就是蛮人,绝非收练民团的好对象。但当他看到这群新兵的时候,脸上露出了明显的疑惑表情。虽然这些人身上穿的服装与海汉人几乎一样,均是花花绿绿的对襟短袍,扎口长裤,但瘦弱的身形和脑袋上的发髻表明了他们并非海汉人,而是实实在在的本地人。而且还有不少额头扎着发带的黎人,耳朵挂着银环的苗人混杂其中。这些人每十人一字横排,按照教官的哨声指示,抬头挺胸地在训练场上走来走去。

队列训练这事,罗升东并不陌生,明军操演军阵,同样也是一种队列训练,罗升东以前当小兵的时候也接受过类似的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