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7章 何以天下(2 / 3)

大的官儿,谁出门能见到县令一眼回来就能吹嘘好几年,要是家里能出个县令,说是祖坟冒青烟都不为过。

不用县令县丞,就算是县令县丞身边跑腿的小吏,也值得大办三天流水宴。

如果没有后面那句年纪到了可以参加考试选官,整篇告示没有人会在意,他们祖祖辈辈大字不识一个不也活了那么多年,读书认字干什么,净浪费时间,有那个功夫不如割草砍柴,年纪小有年纪小能干的活儿,怎么着也能算半个劳力,天天闷在屋里像什么话。

有了后面那句年纪到了可以参加考试选官,寻常百姓一片哗然,世家大族也乱了阵脚,每当他们以为邺城那位已经过分的不能再过分的时候,那边就能搞出更过分的政策来戳他们的心窝子。

随随便便什么身份的人都能考试选官,他们这些世家大族岂不成了笑话

杨太尉人就在邺城,怎么也不知道拦着点,这政策要是真的实行下来,过不了几十年那些寒门出身的泥腿子就能在朝堂上和他们分庭抗礼,这成何体统

汝南袁氏非要和世家过不去,好,他们管不了,他们去找另一家,可杨太尉,您怎么转头就把儿子弄去邺城当官了

继汝南袁氏的家主被刺激的疯掉之后,弘农杨氏终于也要疯了吗

这世道怎么了,关东关中两大世家门阀之首都要和世家整体背道而驰,要不是关西那边向来不掺和他们这边的事情,关西世家是不是也要和汝南袁氏弘农杨氏一起和他们过不去啊

关中那些家伙惹出来事端,袁氏雷厉风行直接血洗关中难道还不够吗他们已经让步到不能再让了,还要怎么样啊

事实证明,嘴上说着已经让步到不能再让了,真到了那个时候其实还能再让让,那句话怎么说来着,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意挤,总能再挤出来点儿,世家大族的忍耐力也是同理,只要愿意忍,底线总能继续往后退。

毕竟不能忍的都变成了平头百姓,家产田地全被没收,族中子弟被迁到偏远边地美名曰劳动改造,世家子君子六艺都要学不假,但是真正学通六艺的没有几个,大多都有些偏科,只有读书认字这一项是必备的本事。

人被扔到犄角旮旯的山沟沟里,不耐着性子给小娃娃们启蒙就只能饿死,毕竟那地方人生地不熟,让他们干粗活他们也干不来,只能官府让干什么就干什么。

想在教书的时候悄悄使坏也不行,小娃娃们一片白纸什么都不懂,他们家里的长辈懂的也不多,但是官府的长官不可能不认字,一旦使坏被发现,再等着他们的就不是劳动改造了。

之前伏完董承等人去关中不就是劳动改造吗,结果使坏被发现,直接被吕奉先吕大将军冲到藏身之处劈成两半,听说尸体在城门处挂了好些天,吓坏了不少过路的百姓。

前车之鉴后事之师,他们总不能明知前面有坑还非要往里跳。

汝南袁氏和弘农杨氏达成共识一意孤行,跟在袁氏后头走的那些世家也没啥反应,士族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总不能他们吃亏而别的世家赚的盆满钵满,这不合理。

总之事情已经到了这一步,要吃亏也是上头的大世家吃亏,天塌下来有别人扛着,他们还是躲在底下老老实实过日子吧。

邺城那边再怎么折腾也不可能把他们打压到泥里,寒门子弟那么多,想和他们平起平坐哪儿有那么容易,穷苦村寨和偏远小城里能教出来多少天才,与其冒着天大的风险和袁氏作对,不如想法子让自家后辈加把劲努力努力,好吃好喝把人养那么大,再比不过穷乡僻壤里出来的泥腿子丢不丢人

不管怎么说,总之再接二连三的雷霆手段之下,至少明面上看来所有人都老实了。

袁绍本来还期待着中原那些家伙能搞出多大的动静,结果可好,还没开始演戏就结束了,亏他还想着如果闹的够大就煽风点火助助威,呸,竖子不足与谋。

早说没本事和他们家大哥作对不就得了,最开始能认清楚自己不就不会大老远跑去并州找帮手了,他是袁氏子不假,可他上头有个嫡长兄,长兄当家做主他能做什么

没一个靠谱的,晦气。

袁本初稳下心神,将各种乱七八糟的念头抛之脑后,不敢和兄长对视,坐下后垂下眼帘将他和他的下属们在并州干出的实绩一一汇报,试图用这些来让手段愈发无情的长兄升起几分恻隐之心。

虽然他有点小心思,虽然他试图煽风点火,但是毕竟还没开始煽事情就结束了,没有造成真正的麻烦就算不得什么,他们在并州作出的实绩才是真的。

兄长大人有大量,看在他们干了那么多活儿的份儿上,既往不咎可好

袁绍心中惴惴不安,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袁术说的不好听,但是却不得不听,就算这屋檐原本是他家的屋檐,现在也和他没关系,他不是孤身一人,妻小家眷都跟在身边,即便兄长看在他们是兄弟的份儿上不会亏待他的家小,到底和他自己亲自照看不一样。

原焕倒没想那么多,他早知道这个弟弟有野心,有野心又不算太傻,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