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0章 烽火不熄风起于青萍之末。(4 / 5)

授脚步沉重从他们身边走过,神色复杂看看吕布,看看郭嘉,最终落到他旁边的荀彧身。

荀彧无奈的摊摊手,这两个家伙整日斗嘴,不知道那句话戳着他们心窝子就能吵起来,连刚进书院读书的小公子都比他们稳重,要不是主公身边缺不得他们,他甚至想提议人派出去一个。

别管派谁出去,只要能走一个,剩下那个就能消停下来。

一个个的年纪也不小,怎么就那么不爱惜颜呢

郭奉孝揉揉鼻子,掩袖个喷嚏,咳嗽两声看向荀彧,“文若,你是不是又念叨我”

荀彧从容自若的摇摇头,“奉孝可能是在外站的时有点,不小心受凉,待儿让侍女送碗姜汤过来,着凉不是小事,万一发病就不好。”

郭嘉

“那什么,嘉刚才什么都没有说。”

他只是说一句,荀文若为什么这么害人,他不说还不成吗

郭奉孝改口改的迅速,可惜已经晚,他们家主公听到他们的话已经派人去煮姜汤,在做所有人一人一碗,谁都不能少。

风雪天出去总被风吹到,回来驱驱寒总没坏处。

郭嘉目光幽幽看向好友,损人不利己,何苦如此

荀彧微微一笑,端的是君子雅然,不光不觉得有问题,甚至还煞有其事的朝他们家主公拱手道谢,“多谢主公赏赐。”

原焕

行吧,你们开心就好。

客室的空比书房大,几个人落座不久,府的仆从便卫固带过来。

原焕抬手示意他在旁边坐下,“卫侍郎先入座。”

“多谢州牧大人。”卫固有些紧张,注意到软垫旁边就是他心心念念的吕温侯后心脏都要跳出来,“见、见过温侯。”

吕布下量他一阵,确信自己以前没见过这人,在他们家主公前不好太不给他子,于是点点头权做招呼。

他吕奉先威名远扬,认识他的人多很正常,天底下那么多人知道他的威名,他不可能每个人都认识,这人既然他招呼,估计也是拜服在他威名下的无数人一。

既然如此,那就给个好脸色吧。

吕大将军心中想着,愈发严肃,不能让人发现他的心情,一个合格的天下第一武将,就要这么不苟言笑才更有威严。

郭嘉嘴角微抽,借着喝茶的作掩盖自己的作,吕大傻子就坐在他对,他怕看下去就忍不住笑出声。

原焕屈起指节轻轻敲敲桌案,让走神的赶紧回神,然后让卫固来说如今关中的情况。

现在传信去关中已经来不及,如果王允真的激起民愤导致百姓群起而攻,整个关中几百万百姓,只怕又是一个黄巾乱,消息想送出来也不容易。

卫固坐正身子,提起关中的现状有满肚子话要说,他到安前是个不善言辞的人,在皇帝身边几个月的黄门侍郎,现在骂人的话可以连说天不带重样儿。

不是他特意的,而是宫里下都在骂,他耳濡目染自然而然就。

要说骂什么然是那祸国殃民的王允王司徒

天子居于深宫,外的消息都是从旁人口中听到,卢尚书病逝后,杨司空也病倒,能够教导皇帝的两位老臣都没法进宫,能传递消息的就只有随侍宫廷的其他人。

他身为黄门侍郎,这种事情自然是仁不让,便主承担起每日给天子汇报消息的活儿。

不听不知道,一听才知道王允的行事有多丧心病狂。

他从河东来到安时,关中百姓的日子过的虽然艰难,但是好歹能活下去,所有人都在夏种,只要没有战乱,他们下一季收成就能保住,只要能保住一季收成,接下来一年的粮食就有。

朝廷免除他们一年的赋税,留下来的那些粮食足够他们度过青黄不接的时候,甚至不用像以前一样勒紧裤腰带过日子,那儿的百姓数着日子期待耕种,谁也没想到朝廷只是表说的好,实际根本没给他们留安心耕种的机。

安附近的城池郡县在董卓迁都后遭受洗劫,很时都没有恢复过来,如果没有那些从洛阳迁过来的百姓,关中一带到现在依旧是千里无鸡鸣。

天子仁慈,知道百姓日子过的艰难,为安抚百姓特意开仓放粮,百姓缺衣少粮已久,连续几次开仓放粮保住不少人的命。

可是接下来,王司徒每次都以粮仓无粮的理由阻止皇帝镇赈济百姓,皇帝年纪小,账册不在他手里他也不知道真假,只能放弃继续开仓放粮。

只是这些还没什么,前几次的粮食分发到百姓手中,正好也到夏种的时候,没有救济粮也饿不死人,整个关中都对安城里的皇帝陛下感恩戴德,形势可以说是一片大好。

他时从河东到安,还以为族是看天子有魄力,能在短短几个月的时里让关中百姓心悦诚服并不容易,如果形势能继续保持下去,大汉未必不能起死回生。

结果可好,全是错觉

皇帝的确是个爱护百姓的子,可是朝廷里的官员不是,不能说所有人都不是,只能说绝大部分都只顾勾心斗角完全不顾百姓,想来也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