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2章 漏口风(1 / 2)

果然,高产量的作物放在哪里都是十分惹人注目的,不管文人还是农人都非常重视。

民以食为天

一边直接上手挖着,这群平日里高高在上的老大人们还个个不顾形象的惊呼起来

“这里有,这边还有。”

“好多,好大的个头。”

“是啊,天啊,就这么巴掌大的土地种出了这么多”

其中头发胡须都已经白了的户部尚书尤为高兴,已经是激动的热泪盈眶了。

高产意味着丰收,意味着大家都可以填饱肚子,每年年关他也就不用为库房空虚整夜整夜睡不着觉了。

在这一小块土地的土豆全部收获了之后,马上称量接着就有臣子计算出来了

“陛下,按照这个产量保守估计,真正推广开来应该可以达到亩产两千斤以上。”

实际上不止,这个计算的大臣是考虑到这毕竟是皇庄里最肥沃的土壤种植出来的,而且是一小块地精心培育。

如果放开了大批量种植,可能产量会低一些,于是报上来的数字实际上已经减少了许多。

饶是这样,弘文帝和其余众位大人也都惊呆了。

哪怕其中有些人一辈子没有下地过,却也知道,这个亩产量意味着什么。

甚至有人以为是幻听,难道他是在做梦

此时此刻,看着面前的这一切,弘文帝终于有了真实的感觉。

虽然黎修平送上来的记载文档他已经看了一遍又一遍,却依旧觉得不够,直接对着几位机要大臣说道“这是黎爱卿进献的,就让黎爱卿来给诸位详细介绍一番。”

于是落后于众人的黎修平再度上前,认真地对着皇帝陛下行了大礼,然后开始按照圣上的意思回话。

就说是家人偶然发现了这个,本来只是觉得产出的花朵好看,哪里知道底下居然可以扒拉出那么多的果实。

“臣的爹娘是乡下人,一辈子面朝黄土背朝天,没见过好东西只知道要是能吃的多了乡亲们就都不会饿肚子。”

然后就把在外面发现的整株土豆带回去,放在自家的田地里种植,无心之举却是有了如今的后果。

这话半真半假,是方青青告诉他的,之前黎修平在家里已经演练过不止一次。

而在场的众人却没有一人怀疑黎学士所言的真实性,因为从一开始大家都知道黎状元出身寒门家里世代种田。

他既然说是家人在野外发现的,也实在是不无可能。

就连礼部尚书都忍不住称赞起来“能够念及他人之苦难,黎大人的家人果然都是品行高尚之人。”

这话黎修平接受着,一点都不觉得羞愧;

在他心中,青青本就是最好的

弘文帝跟着点头,“不错,不过目前这东西的真正价值还没有得到完全的证实,还是需要在皇庄以及官田里继续种植才行。”

这一点是对的,毕竟当今社会以农为本,上至天子下至朝臣在对待农作物的态度上都是非常严谨的。

话音一转,弘文帝却也是说道“不过黎爱卿发现此物确实是有大功劳的,诸位爱卿,依你们看朕该如何赏赐黎家人呢”

虽然也有人反对,觉得既然还要继续种植论证,此时就给黎修平赏赐是否言之过早

可大部分人却还是赞同天子的看法,毕竟过要罚同样的功也要赏,这样才不会寒了天下读书人和农人的心。

黎家人这个大大的功劳可是已经明晃晃的摆在众位大人的面前了,古往今来,他们何时见过亩产千斤以

上的农作物

“陛下,如若这个土豆真的能成功种植并且推广开来,这就意味着更多的百姓可以填饱肚子。

在此基础上,还可以做到粮余仓满,灾年的时候也可以自我救济。

如此一类推,黎大人的举动何止是惠及了现在的百姓,那更是恩及后代的子子孙孙啊。”

“对,黎家人发现之后勇敢地尝试此物,是为了天下苍生造福。所以陛下,您应该给他们施恩以示我天朝的威望。”

这一点皇帝陛下当然知道。

只是在弘文帝心中,一开始就看中了黎修平的策论,这是他以后要予以重任的心腹。

也明白现在的黎大人还太过于年轻,需要历练,所以一直都没有对外展现出对他的厚爱和看重。

甚至于哪怕是刚才,确定了土豆的高产,弘文帝也打算着要把这恩赏留待以后。

但是现在被近臣这么一劝说,也开始思考起来,有功不赏确实容易寒了天下士子的心。

所以,当时天子就下令,要给黎修平一个男爵的封号。

虽然还没有正式下诏,但是天子乃是金口玉言,所以众人都冲着黎大人拱手说着恭喜的话。

就连黎修平,也是刹那间从震惊中回过神来,匆忙下拜“臣谢陛下隆恩。”

算起来,这还是托了青青的福,让他在升官之前先进爵。

但是黎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