瞧瞧黎三郎的那些话,一口一个
“都是娘教得好。”
“还是娘英明,这些我多都没有想到。”
这话,听着多顺耳,婆婆肯定心里舒坦。
也难怪在这几个孩子中,婆婆最喜欢的是三郎,方青青偷笑。
她还一直以为相公就只会死读书人情世故上差很多,目前为止在外面如何她还不知道。
但就黎三郎与黎母相处的情景可以看得出来,这人情商还是很高的,也难怪以后在官场可以官运亨通。
哪怕不是这个时代的人,方青青也非常的清楚明白,并不是中了状元就等于是高官了。
农家子弟千方百计的寻求青云路,最好的无非是读书考秀才中举人。
但并不等于中了举当了状元以后就是官运亨通,只是走上了那条路,具体能走多远就看个人的本事了。
在那本科举文中,男主最后能够封官拜爵他娶了高门贵女是一方面。
但是方青青相信,男主自身也是有实力的,要不然人家皇上啊王爷啊也看不上的。
于是吃过早饭之后,黎三郎就带着方青青再度去了岳家。
两个人当然不是空着手,大包小包的拎着,本来秀才郎很是体贴。
大男人嘛,怎么能让自己的小媳妇拎包
方青青却不肯,秀才郎那个瘦弱的身材板,要是半路累垮了可不好办。
于是两个人一人手上拎着一半,在他们认为是合理的分配,外人看来只是觉得这小夫妻俩感情好。
于是在他们离开之后,剩余的老黎家众人都开怀的笑了,一家人看起来和乐融融的样子。
唯有黎二嫂,站在众人身后,不高兴都写在了明面上。
以前只觉得婆婆是偏心三郎,这个大家也都知道,喜欢读书好的儿子嘛。
没想到现在三郎娶了媳妇,婆婆对三郎的媳妇也比对他们要好,这才是真正让人生气的地方所在。
这才成亲多久啊,婆婆已经第二次让三郎陪着媳妇回娘家了,每次还带着许多礼物。
别说是在老黎家了,整个红桥村都是头一件,人老方家的儿媳妇一年也都回不了两次娘家吧
且每次婆婆见到老三媳妇笑得那个呀,啧啧,比对自己的亲闺女还好。
黎二嫂心里在冒酸水,有心和旁边的黎大嫂交流一下,好歹同是一家的妯娌又都是被婆婆区别对待
对她们不好的老大老二家的媳妇。
“公公婆婆也太偏心了,大嫂,上次你娘身体不舒服都没能否第一时间赶回去呢。”黎二嫂嘀咕着,声音很小。
只有她身旁的黎大嫂可以听见。
黎大嫂又不是傻子,这样的话语只当做是没听到,脸色一点都没变。
她一心一意只想着多让丈夫跑几趟县城,挣了铜钱给闺女买肉吃,这不比啥都强
青青本来就是他们老黎家的福星,嫁过来之后不止是三郎全家人的日子都好了许多,她才不会被人拾掇着出头做不符自己身份的事情呢。
因为路途不远,黎三郎和方青青俩人不紧不慢的走着,反正响午之前赶到老方家就行了。
这会儿各家各户都没有很多事情忙,岳父岳母指不定都在家。
这也是黎母嘱咐的,人家小闺女嫁过来之后才回去过两回,爹娘心里肯定也是牵挂得紧。
而方青青又是老黎家的大功臣,黎父黎母可都喜欢她喜欢的不得了,也就喜欢她可以过得更好。
于是石氏特意嘱咐三儿子在老方家多待会儿,最好是吃个午饭。
做父母的心都是一样的,闺女嫁人了还能回娘家走走哪怕只是吃顿饭方老头和刘氏肯定也会高兴的。
两个人一边走一边说话,其实也就是闲聊几句,不过都挺开心的。
“三郎哥哥,读书是不是很辛苦”
“还好吧,反正夫子教的我都听进去了,课后再多读几遍全部背下来就行了。”黎三郎十分自然的说着。
上辈子是学渣的方青青暗暗地吐了吐舌头,她可知道古代的科举考试考得都是读书人对于四书五经等等的背诵理解。
那些加起来,绝对不是轻松的,那一摞摞厚厚一叠的书可以让你背得想吐。
“三郎哥哥,你真厉害,如果让我去读书肯定是不行的。”
“那你想学读书认字吗如果你想学,我”
黎三郎的话还没有说完,忽然从旁边的小树林里传来了说话声。
好像是一男一女在说话,只是这说话的内容加上这熟悉的声音,方青青诧异的抬头看了黎三郎一眼。
没想到,对方正好在这个时候也转头看她。
明明就是跟他们不相干的人事物,莫名的,方青青有些难堪觉得自己耳朵根子都红了。
而黎三郎也大概是听到并且明白那对男女对话的“深刻涵义”,俊脸上写满了不自然,为了谨慎起见两个人还往旁边挪移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