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84章、半途而废(3 / 3)

围在仁安祥。

局势起来越不妙,很快发展成不不仅是英军被围的问题了。

东西两线失守后,整个远征军和英缅军都处于日军回卷后的包饺子状态。如果远征军被围,怎么去救这7000人?还是先放下!先考虑大部队突围问题。

“兄弟先忍忍吧,等我脱身就去救你。”

于是,如何摆脱平蛮纳会战的负面影响又摆到了桌面上。

这时,远征军的一个参谋团团长提出两条建议:第一条,坚持打下去,打败敌人为止。第二条,先突围,跑出去后,再调兵重新布置。(原话不是如此,太长,这里给简化了。)

总司令史迪威和副司令罗卓英在没有更好的建议前题下,采纳了第二条,放弃平蛮纳会战。说白了,就是怕被日军包围。

看来,职位不在高低,只要有好建议,领导还是采纳的,关键是能不能说到领导心坎里去。

暂且不说这个建议对不对,至少没有让远征军暂时被日军吃掉。

于是,联军总司史迪威下达了一系列命令,主要是放弃平蛮纳会战,改为守护梅克提拉敏扬之线,准备曼德勒会战等等。(不一一而列,有纸上谈兵嫌疑,没大用处)

连一个平蛮战会战都没搞成,还想弄曼德勒会战,行吗!谁信啊!

没办法,为了尽快撤出部队,现在只能给这个解答,不然怎么向下面部队交待。

紧接着,又是一系列的兵力部署,由于作用不大,在这里没必要一一述说。

总之,这一部置之后,把中国远征军的军5和军6两支部队分布于长达300多公里的平蛮纳、曼德勒等众多的公路若干个点上,使远征军即不能攻,也不能守,兵力分散,进退失据,陷于更加被动局面。

这是盟军司令部的部置。

英军跟本就不听,只考虑我自己合适不合适。想下来,觉的哪条都危险,那就来个稳妥的吧!

随后,英缅军司令韦维尔给缅甸的英军下了一个指令:

英军撤回印度,防守印度。

这下可好,整个缅甸就剩下中国远征军一支部队了。

这还不算完,他们还要求中国远征军的师38、师200、师22继续向日军进攻。

有这么欺负人的吗!你的命是命,老子的命就不是命吗!

杜聿明当场反对,认为这是一个失策的决定,反对分散兵力,主张集中主力于东线,向日军发起进攻。

然而,他的建议被史迪威否决,不仅老史不同意,中方的副司令罗卓英也帮着史迪威说话,反对杜聿明。

杜聿明只代了几天副司令,罗卓英一来,他又回归到老本行,继续当他的军5最高长官。

既然盟军正副司令都不同意,杜聿明也没办法,只能服从命令,按照上级决定办。

于是,远征军所有主力撤出了平蛮纳。

有很多人想不通,罗卓英为何如此,也因为他的不支持,致使以后连连败北。

由此,第一次远征军的命运也跟他有了瓜葛,至使他在后来被调走,成为了不太受国民党军界欢迎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