样做,不仅要以皮尤河为榜样,而且还要发誓比他们做的更好。
碰到这样的硬骨头精神,完全出乎日军的意料之外。
日军通过侦察机在天上侦察一番后,很快摸清了远征军阵地情况,从而得出结论,这个前哨阵地人员不多,完全可以一次冲击便可拿下。
有了上次教训,日军还是加了小心,引起重视,没敢轻敌。
10分钟炮火准备之后,鄂克春前哨阵地狼烟四起,阵地土崩瓦解,远远看上去,新修的工事不复存大。
随后,一辆装甲车在前面开路,后面跟着几十名日军。
到了有效射程之后,浮土中突然钻出很多远征军士兵来,二话不说,朝着进攻的日军便是一阵猛打。
日军装甲车不服,自以为我是铁壳子,你能奈我何。它一边往前行驶,掩护步兵进攻,一边朝着远征军士兵,用机枪狠狠地扫射。
连着有几名远征军士兵都死在了装甲车的机枪下。
远征军很快明白一个道理,不消灭这铁壳子,不仅挡不住日军,还要死很多人。
于是便有两个远征军士兵抱着炸药包冲了上去。
按说,远征军基本上是美式装备,怎么会没有重火力,又怎么能没有反坦克炮呢!
有是有,但不在这。一是数量少,二是重视程度不够,不想在这里成为防卫重点。
谁都没想到,战场上情况变化太快,不是预想中的那样,形势发展到哪说哪,有什么条件就解决什么问题。
没有坦克炮就不打坦克了吗!自然不是,如果你不打它,它会打你。你不打死他,他就要打死你。
对于这一点,每一个战场上的亲历者都再明白不过。
所以,他们没时间考虑反坦克的问题了,有什么用什么,于是便抱着炸药包冲了上来。
这种打法,在中国的许多抗日战场上日军见识过,可自从来到缅甸后,他们没遇到过,可能是原先碰到过,现在忘了,不知道在缅甸也有人敢用这个招数。
突击之下,装甲车真的被炸药包送上了天。
细节就不多讲了,总之,第一个冲锋,日军被击退。
日军有点恼,不就是一个前哨阵地嘛,怎么这么难打,还真不信邪了。
于是,日军再次开始炮击,把原先使用过的战法再来一次。然后又有步兵进攻,反复折腾。
由此开始,鄂克春这个前哨阵地受到了日军的连续猛攻,接连不断的炮火打击。
看样子,日军是准备来真格的了,觉得人少不够用,很快调过来两个联队,这要比皮尤河时的人手多的不是一点半点。
调上来的日军两个联队,一点不给对手喘息机会,轮番进攻,每一次进攻都使用步坦协同,立体作战的作战手法。
按照攻防地理条件估算,中国远征军在鄂克春投入的兵力不会超过一个连,如果是一个连的人数,守卫的正面战场宽度不会太大,超不过200米的距离。
我们前面说过,他的地理条件赶不上皮尤河,最起码那里有条河,而这里却没有,从地图上看,也没什么特别之处,如是一道山谷,有山可以利用,有谷可以设伏。这些天然条件全都没有,又是一马平川的平地。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小小的阵地,远征军士兵竟然没有被日军的飞机大炮给打趴下,而且还顶住了日军两个联队的进攻。
一个联队是多少人呢!总也得有几千人吧!如果全部展开,一起站在远征军的这个前哨阵地上,估计会是人挨人。但是,尽管日军条件如此优越,楞时没有踏上这个阵地,除了阵地前的战场外,日军楞是没有越过去。
写到这里时,我也有些疑问,可《远征军战史》上就是这么说的。
“从3月20日到3月24,日军寸步未进,两个联队受到重挫,毁了两辆坦克,两辆装甲车,汽车被烧7辆。”
足可见,远征军胜了,面且成绩还不小。
还是返回到战斗场面上吧!
日军是不是死脑筋,既然这里不行,为什么不换个地方再打?
但日军没有,最起码是在20日到24日这段时间里没有转移战场。
也许是两边的条件不允许,也许那里的强兵强将比这里还要厉害。
其实也怪不得日军没动脑,他们从皮尤河已经转到了鄂克春,还要转到哪里去!碰到肯不动的硬骨头就想丢下,这对上边没法交待,总不能汇报连战失力,那这指挥官还当不当。
日军很要面子,武士道精神只管强不许弱,只许赢不许败。这样一细琢磨,对于日军非要走鄂克春这条道便解释通了。
日军是在打士气。
在接下来的几天战斗中,日军海上的两支舰队一直没闲着,帮忙帮到底,一直在进行火力支援。从规模上看,日军的两个联队在进攻鄂克春时,步、炮、空三个军种一齐上,配合的相当不错。
日军在叫劲,戴长官的脾也在渐长,非要在这里与日军拼一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