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吴江龙也是如此,眼前同样是黑暗。
光是在黑暗中趴着也不行,必需想办法去找目标,那样才能起到支援和保护目的。
吴江龙打开瞄准镜,慢慢搜索,但他也得需要要光亮,没光亮什么都干不成,即使瞄准镜能放大倍数,那也是有限度的。
我们在前文说过,吴江龙用的狙击枪是七九式狙击步枪。这枪是从越军手里缴来的,是苏军产品,经过模仿后改制成的,或者说他是八五式也我妨。现在的时间经过了八五年,也是那一年命的名。
虽说经过两次改装,但大体上没多大变化,枪还是那枪,性能还是那性能。要知道,当时的中国对狙击枪还是一穷二白,只能在这基础上稍做加工,适合中国人而矣。因此上,狙击枪大体上没多大变化,只是把枪托弄的尽量短些,适合中国人方便使用。。
越军的狙击枪是苏联人给的,苏联人是人高马大,这一点我们都知道,也就是说,他的枪机给中国和越南人来用,都有些困难,所以改装势在必行。
虽说这种枪改了,但他的性能没变,局限性仍然存在,也就是说,夜间射击的红外瞄准镜没有,所以性能几乎还是老样子。
这枪在白天时,它的有效射程也就五百米,那么到了夜间呢!在加上火光的不确定性,天空中一闪一闪的,一会这亮了,那灭了,弄的整个战场是光怪陆离。
此种情况下,找到一个目标,发现一个目标,而且要迅速进行准确定位,快速捕捉等等,做起来都不容易。因此,瞬间狙杀敌人,给队友以支援,这对于吴江龙来说,困难也是不小。
困难是不少,但到了他出手的时候他必须出手,否则,狙击枪的狙击作用也就等于零。
吴江龙透过瞄准镜发现了越军的射击方向,但他看不到越军是在打什么。
这一点不用猜,也不用瞎想,打的是自己人没错。而且吴江龙还发现越军的动作有点怪异,不像平常抱着枪尽管直打就行,而且还要变变姿势。那是越军在进行横扫,想赶出草地里的人。
顿时间,吴江龙明白了,这是越军捕捉到了什么目标,正在死死地纠缠。太危险了,如果让越军机枪继续进行下去,只要是肉体都会被打穿。
吴江龙冷静中透出了焦急,因他很清楚自己责任重大,如果因为动作迟缓,没有及时出手制止越军以给队友减轻压力,真要是柬军有伤亡的话,他会永远自责。所以,现在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必须马上出手。
瞄准镜的光环中,吴江龙借着越军机枪口迸出的火花,模模糊糊判断着越军的位置。
越军机枪枪口外的的火花,是子弹出膛的一瞬间,因压缩与释放相互撞击而形成的,简直就像是爆烈的彩团,姹紫嫣红不说,甚至还耀人眼球,如果盯的久了,被必会眩目。一瞬间,吴江龙并不能真正看清越军的准确位置,只能是根据火光的距离推算出越军机枪手的头在什么位置。
“叭”
吴江龙算准了大致距离,稍稍调整下枪口,然后便开火了。
这一枪还算够准,正准越军机枪手的脑壳。而此时,吴江龙打的也只能是越军的这个部位,因越军枪手其他的地方陷在壕沟内,想打也打不着,只能是打这一点。
越军的一个机枪手死了,并不影响越军的火力,很快,死尸被扒拉开,再次换上另一个。
也只是短短的半分钟时间不到,越军机枪又响了,继续朝着那片草丛开火。
吴江龙急,越军也是急!先是在路**发现了柬军,继尔又是草丛,这就足亦正明攻击的柬军不是少数,而且还是多路攻击。
在公路上还好说些,那里透明度高,只要有人上来都能看的到。可在草丛里就难说了,万一让敌人借助草丛的掩护,就可能冲到面前,如果敌人到了面前都不知道,那这仗还怎么打。
所以,越军不能不急,这也是他们重视洪志进攻方向的主要原因。
越军的第一个机枪手死了,猛然之间,他们还真没弄明白是谁干的。既然找不到放枪的人,那就还得归罪于原先草丛内的洪志这帮人。所以,越军的副手一上来,瞄准点继续是洪志方向。
如果不改变敌人射击方向,不制止越军的火力打击,吴江龙的作用又在哪里呢!所以,他必须还得接着干。
有了先前那次射击经验,吴江龙这一次连数据都不用调整,照着先前那个点又放了一枪。
这一枪过去,和先前一样,起到了同样效果。
越军机枪不响了。枪口上的火光一停,壕沟内外顿时平静下来。
李明辉就在不远处,跟吴江龙一样,也是趴在一个土坎后,等待着他可出击的那一刹那。
由于柬军攻上来的两个小组,目标都不是特别明显,而且对越军阵地的威胁也不是很大,所以他没有出手,而是隐藏在暗处,一动不动地盯着前方,寻找着动手的那一时刻。
忽然间,他的一个机枪手死了。这并没有引起他的太多注意,打仗死个把人是正常的事,更何况,机枪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