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零四章 十年(3 / 4)

了。王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在一个阳光明媚的夏日里,派三千战兵,七千军户,以及一些匠户、郎中、老农等等干到了外兴安岭地区。就是为了执行以前的把皇太极关在笼子里的战略,同时打服当地人,让他们帮着砍树,挖煤。

事实上这里从唐朝开始便有汉人迁居至此,到了大明,这里更是奴儿干都司的地盘,当然随着后来的明朝退守辽东,奴儿干都司实行自治,大明对这里的统治基本上也就名存实亡了。不过问题不大,现在王言来了。别说一个小小的外兴安岭,东西伯利亚了,等他经营好了,沙俄都他妈打下来。就是现在实力不够而已,打下来守不住没什么意思。

第二件事是派兵登陆正处幕府时代的倭岛,当然处于什么时代不重要,重要的是他要过去抓人挖金银。因为大明流通货币的关系,银、铜等价格都非常高,所以有一部分是靠海贸弄过来的金银,储量相对来说是不少的。

第三件事是派了先锋出去探了个路,随后派一万人马干到了台岛,扫平岛上势力,直接强占了充作补给港。

第四件事是在经略了一段时间台岛之后,以此为跳板,达到了吕宋、占城等地。

这些地方有的打,有的开船做生意,有的一边揍一边跟人家做生意,至于途中的一些海盗以及其他国内派出来的船只什么的,王言一点儿不惯病,看到了就是个抢。这帮王八犊子没一个干净的,王言抢船抢货,一点儿负担都没有。当然,就是这些人是无辜的,也不用指望一个手中人命无数的人有什么负罪感。

海外的发展也就仅限于此,再远他就不行了,主要手里兵不够用。

随着时间过去,人口愈多,二等的军户以及最下等的兵马已经不再屯田了,转而开始实行职业军人制度,就是最垃圾的人马拉出去不说冠绝世界,但那也是不遑多让的。

也正是这样,他养军队所消耗的资源是非常庞大的。在他还要保证立身的北方地区稳定,并且能够一战干掉皇太极的同时还能直接镇压消化的基础上,往外派的战兵数量不可能太多,这也是他最大的一个制约。

至于皇太极,随着王言不断的蚕食,已经退守回他们的白山黑水了,盛京城早就到了王言的手下。王言改名,沈阳。因为原本元朝叫‘沈阳路’,明洪武年间改名‘沈阳中卫’,他改回去也是正好。

这里本来就是甚至很多的旗人都已经生活到了王言的地盘之内,并深以为荣。对于合作的,王言是欢迎的。那些跟着皇太极一起负隅顽抗的,才是以后的干活的主力。

蒙古那边也差不多了,几年的时间王言手下的战兵被蒙古牧人带着扫荡了一遍整个草原,察哈尔早让他打没了。现在整个草原上畜养的牛羊马儿,基本上都是给王言养的。

也是如此情况,孙承宗真的算托了王言的福,一直守在永平府。或许他也想明白了,只是尽量的吸收流民进入永平府,而没再管那些没有用的。经过好多年的荼毒,整个大明除了依然歌舞升平、醉生梦死的江南,就数永平府还凑合了。也是因为孙承宗一直吸收流民,财政不好看,要不然他早就下去,换上别人过来捞银子了。

而这几年发展,王言赖以立身的武备,经过好几轮迭代更新,定装弹药、膛线等等早都应用上了。虽然还没整出机关枪来仍然一枪一发,但无论使用难易程度、射击距离、穿透力等都已经达到了十九世纪的程度了。大炮就更别提了,再过一段时间,等他工业再进一步,材料在突破突破,手雷他都要列装了。

另一个关键的,纸券。随着时间的发展,随着王言越来越牛比,他的纸券被下辖的蒙古部落通用,被部分后金商人通用,永平府也好使,大部分的大明商人也承认纸券的购买力,甚至就连一些造反的农民军中,都有流传。

关于老王家的家族方面,经过这么长时间,王言又弄了几房小妾,有手下高级将领的嫡亲女儿,有蒙古部落的草原明珠……又新添了七个小子,六个丫头……

至于儿女的教育上,王言也没单独开课,而是让他们分开,于周边数个学社就学。没让一票文武大臣的儿子女儿过来陪着,那他妈哪儿是来学习的,纯纯站队来了。

要知道,随着王言势力愈发强盛,形势已经越来越明显,手下以及后宅的一群娘们这小心思也上来了。尤其是魏延,在魏忠贤那个老不死的撺掇下,那叫一个能折腾。

要说魏忠贤真真不白给,不愧是最大的太监。这么说吧,王言的儿女中,跟其他文武官员家的孩子关系最好的就是三小子,王钧礼。女孩中威信最高的就是那个从小奶都吃不饱的二丫头,王锦秀……

至于其他人也是各有特色,确实随了娘。老大平素不爱说话,但最好动手,尤其打老三最多。老二看着倒是挺开朗,但是数闷骚的,心眼比较多。大丫头则是随了妙玄,没事儿就爱写写画画,比较安静懂事……

转眼十年而过,时间到了崇祯十三年。

这一年,王言二十九,算上海外各地,手下各族人口超千万,苦役奴隶数十万,军队四十万,退伍老兵转职的维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