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章 诗出泾阳三百首(1 / 2)

长孙冲知道自己父亲的意思。

如果因为赶李正离开书院导致损害了长孙家的声誉。

那就抹黑李正的声誉,来正长孙家的名声。

立刻安排人传播关于李正的谣言。

说李正是欺世盗名之徒。

李正的才华都是从长孙家的夫子学的,却不承认。

李正还以此到处行骗钱财。

谣言满天飞。

长孙冲现在掌管弘文馆大小事务。

不论别人怎么问,长孙冲一言不发。

如今长孙冲被封为国子监录事参知

更多的人觉得长孙冲才是一个才子。

孔颖达听说了这些谣言只是摇头笑笑,不想多说什么。

别人怎么看李正无所谓,至少李正答出了自己的问题。

孔颖达心里已经认同了李正,况且这个问题长孙家的人不见得能回答。

钦天监的李淳风听到谣言急得当场上长孙家府邸去理论。

奈何只是李淳风一人的声音,没掀起什么风浪。

杜如晦知道李正是当着李淳风的面解开的九章数术。

他对房玄龄说道“玄龄,你觉得这件事是怎么回事。”

房玄龄低声说道“长孙家是爱惜名声的。”

杜如晦有些失落的摇头,“长孙无忌为了自己的名声不惜毁掉一个孩子。”

房玄龄笑了笑。

“你笑什么”杜如晦奇怪的看着房玄龄。

“若是李正的本事真是长孙家的夫子所教,说李正欺世盗名,那么这个夫子很有可能已经从长安消失了,要的就是死无对证坐实谣言,让李正有口难辩。”

“我也是这么想,你似乎不是这么在乎。”

房玄龄说道“只要李正肯低头,有人会为他撑腰。”

“什么意思”杜如晦不解。

人总喜欢相信自己愿意相信的事情。

李正很年轻才十二岁。

很多人更愿意相信李正是个欺世盗名的人。

也不愿意承认李正有多么的优秀。

墙倒众人推,关于李正的骂声越来越多。

第二天,谣言依旧再传,不见李正来长安澄清。

第三天,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声讨李正欺世盗名

第四天,还是不见李正来长安澄清,已经有人结伴准备去声讨李正。

始作俑者的长孙家一直在看着事态的变化,也一直保持着沉默。

泾阳的河边,李义府对李正说了如今在长安发生的事情。

“泾阳令,你为何”

“我为何一副死猪不怕开水烫的样子”

李义府自然不想这么形容李正,“可是如今有人在构陷泾阳令。”

“我知道。”李正点头。

“要不咱们去解释清楚,我在长安认识不少人,他们可以帮忙。”李义府说道。

李正摇头,“不用了。”

“可是听说有人要来声讨泾阳令。”

说实话李正不是很在意自己的名声。

可若是有人来泾阳闹事。

影响村民就不行。

再加上村子里的人好不容易盼到自己出息了。

若是现在再给一棒槌。

这是多大的打击。

“传谣言的人真是心肠歹毒。”李义府说道。

李正对他说道“你准备一些可以写字的布绢。”

“布绢莫非是白布绢,泾阳令要以死明志以证清白”李义府慌张说道“泾阳令,你千万不要想不开啊。”

“我爹就我一个儿子,要死也是你去死。”

“对对对,要死也是我”李义府又是摇头,“不对,不对。”

“取些布绢来,山人自有妙计。”

李义府动作很快发动村子里的乡亲立刻找来了很多布绢。

回到自己的小医馆,李正从系统里拿出一本唐诗三百首。

一个字抄

李正拿出一块布绢开始抄诗。

相思

游子吟

关山月

终南别业

说我沽名钓誉,欺世盗名

我吓死你们

一首接着一首的诗交到了李义府的手里。

李义府连忙让人送到长安去。

凉州词

乌衣巷

枫桥夜泊

李正的诗从泾阳出发,送到长安。

“泾阳李正作诗拉”

一个泾阳的村民在长安大声喊道。

随即念了出来“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正巧为李正谣言发愁的李泰听到这首诗,念了出来“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好诗”

李正这人虽然脾气古怪,李泰对他还是很欣赏的。

立刻吩咐人把诗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