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二章:勒石记功,流芳百世!..(1 / 2)

今日,就叫你徒增笑柄,一落千丈。

世家的官员,睨着秦屿,很是隐晦的冷笑。

在他们看来,秦屿来上早朝,就是羊入虎口,自寻死路。

而现在表现的这般淡定,还口口声声为他们世家请功,不过是垂死挣扎。

或者说,知道自己已无退路,想要以此讨好他们而已。

已成定局,还能翻盘不成?

简直就是天方夜谭,一场笑话。

秦屿没看到世家官员的脸色,但也可以猜到,定是得意无疑。

不过,这都不重要。

一切的局势,尽在他掌握之中。

笑到最后的,才是赢家。

这才哪到哪?

有些人认为已经结束了,可在秦屿看来,这不过是刚刚开始。

仅此而已。

秦屿迎着众多复杂不一的目光,神色平淡,朗声说道:“陛下,蝗灾四起,民不聊生。而在这千钧时刻,一些世家官员慷慨解囊,捐粮于国库,以便赈灾。此举,在我看来,实乃大义之举。捐粮者心系国家,心系百姓,我实在敬佩。有功就赏,有过就罚,只是历朝历代传下来的惯例。而捐粮者的大义之举,自然便是功。捐粮者的拳拳爱国之心日月可鉴,我为之敬佩。因此,我斗胆,为捐粮者请功,请陛下恩赏捐粮者,这般如此,后世才会有更多人效仿,出现更多的大义真善之举。”

一些人呆呆的看着秦屿,有些懵逼。

脑子莫不是有病吧?

最多的不过捐献十五担粮食,竟是是功?

陛下不生气,就已经是最大的奖赏了。

可是...他们听到了什么?

听到秦屿为那些人请功?

这...匪夷所思...

难道还有什么深意?

没有人能想的明白,即便是李二,也是心里茫然脸上表现出一副稳如老狗的模样。

但秦屿已是将话说到这个地步,若是不配合秦屿表演,李二的这个皇帝也是白当了。

同时,他很期待,秦屿的下一步后手,到底是什么?

真的,能让那些世家大出血么?

念及于此,李二沉声说道:“既然如此,你且说说,该如何赏?”

秦屿闻言,拿着册子义正言辞,说道:“陛下,我认为,世家大族尽是传承悠久的家族,荣华富贵自是不在眼中。因此我觉得,贞观五年蝗灾,世家慷慨解囊,救百姓于水火之举,应该流芳百世。”

“流芳百世?”

众人一怔,面面相觑。

一些人,还不解其意,一些人,隐隐有种不好的预感。

李二心里一动,说道:“如何流芳百世?”

秦屿直截了当的说道:“建功德碑,立于东南西北四门处,功德碑上所写,便是这次捐粮者的氏族或者名字以及捐粮数目,按照多少依次排列,

凡是出入长安者,皆可看到。长此以往,用不了多久,捐粮者的大义之举便会传遍大唐,而石碑屹立不倒,便会一直被世人铭记。此举,我称为勒石记功。”

“勒石记功?”

“立功德碑?”

众人先是一怔,随即惊呼出声,骇然的看着秦屿。

这招...挺狠啊...

这若是真的把功德碑立出去了,那些被记载在功德碑上的家族或者官员,可不是什么所谓的流芳百世,而是遗臭万年啊...

大唐蝗灾,最多的才捐献十五担粮食,还好意思立碑?

真当百姓是傻子,相信世家没有粮食么?

到时候,这些人,恐怕世代都会被百姓的唾沫淹没,名声尽毁。

世家最在意的是什么?

金钱?地位?

他们最在意的是名声啊,若是名声没了,世家的根基,也就毁了,用不了多久,便会落魄。

毕竟,一个没有名声的世家,哪里会有文人前来投靠。

没有文人投靠,就没了再生力量。

这...

所有人震撼的看着秦屿,没想到一个仅仅八岁的孩子,竟是能想出这般计谋...

而那些世家的官员,则是没了适才得意的劲,面面相觑,眼底尽是慌张。

这绝对不行...

再看李二,只见他一拍大腿,猛地站起,眼里尽是隐藏不住的喜悦。

只听李二说道:“此言有理,朕觉得有理,你还有什么要继续说的,直接说出来。”

此刻,他内心哈哈大笑,终于知道秦屿的想法了。

在他看来,这招,太特么狠了...

不过他喜欢,甚是喜欢...

“陛下圣明。”秦屿微微一笑,随即展开册子,说道:“陛下,我认为,功德碑不能记载太多,所以只带来了前四十二名的名册。其中,太原王氏捐粮十五担,银钱无。博陵崔氏捐粮十五担,银钱无。范阳卢氏捐粮十四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