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位以为李世民及其心腹肱骨去哪里了?”李智云沉声询问道。
褚亮拧眉分析:“从辽东传回来的信报显示,李世民已经平定辽东,将高句丽的势力触角压缩至鸭绿水东岸。
“在这种情况下,有什么样重要的事情,能让李世民及其磨下满朝文武肱骨全都不知去向?”
诸人瞬间看向李智云。
唯有蜀汉!
如今天下,恐唯有蜀汉,值得李世民如此郑重其事的对待了。
褚亮迈步而出,躬身拱手铿锵提醒道:“臣请王爷暂缓北伐,李世民叛军所部恐有很大可能是针对王爷而来,同时臣建议王爷命令井州、关中加强戒备,小心李世民在此突袭关并二地。”
掌控着潼关与井经关的李世民,的确有这种可能性。
“暂缓北伐?”
“这怎么能行呢?现在都已经箭在弦上不得不发,我们已经准备好一切,调动如此多兵力,拖延下去,~一定会暴露的。”
军中将领立即议论起来。
武将渴望在战场建功立业,如若拖延,这战事很有可能出现变故进行不-下去。
这是武将们绝-对不愿看到的。
李智云敏锐的察觉到军中将领的情绪。
文武天生对立,尤其是和平年代更是如此。
此李智云不是不知道。
但他更加清楚,不受约束的武将,会给一个国家造成的灾难。
近代且不说。
历史上的开元盛世,之所以在短暂的辉煌之后迅速瓦解?有人说是李隆基后期疏于朝政,贪欲享乐,荒淫无道所致。
亦有人归咎于安史之乱。
可在李智云看来,更深层次的问题在于武将对战功的渴望不受约束。
最典型的便是象征开元由盛转衰的天宝战争。
唐朝与南诏小国之战。
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为建功立业,不经中枢命令,故意挑起与南诏之间的纷争,而后领兵八万征讨南诏。
鲜于仲通胜则罢。
可惜此人在南诏一败涂地。
第一次征讨失败,杨国忠耻剑南无功’,谎报军情,掩盖败状,再次从关中地区募兵十万,开启第二次征讨。
再此全军覆没。
总计损失兵力二三十万众,耗费财政无算。
经过天宝之战后,唐王朝本就外重内轻的军事布置情况下,关中腹心之地更是彻底无兵可用。
安禄山正是看到了中枢的窘境,趁机发起叛乱。
至此,所为的开元盛世迅速衰败。
天宝之战后,安史之乱,各镇节度使看清楚了朝廷中枢虚弱,野心助长,唐朝直到覆灭,都只能维持一种与各地蒲镇共天下的格局。
李隆基之后史书所载几次所谓的中兴,也不过是自欺欺人罢了。
这场由武将为建功立业挑起的战争,宣告了唐朝盛世的终结,对唐朝的统治、政治格局产生了十分重大的深远影响。
李智云一直到军中有此苗头,他却好似并未看到。
整个蜀汉集团内部还有很多隐患。不过现在不是处理这些隐患的时候。
其微微抬手,帐内声音瞬间落下,这便是他自信之处,他自付现在他有能力压服一切!
“此事不着急先做结论,大家可先讨论讨论,集思广益,分析李世民所部叛军到底在哪里,有什么目的。”李智云吩咐道。
“末将先抛砖引玉。“尧君素拱手道,他作为军中副帅,李靖留在江都指挥江都方面的战事,在这帅帐中,唯有他能够代表军方。
尧君素沉凝提问道:“李世民的大军先期征讨高句丽大部在辽东,如今战争结束才不到二十天,李世民是如何将数十万大军转移回中原?”
“辽东与中原,即便是河北的距离,恐怕二十日的时间也不足以回转吧?”
“如此倩况下,李世民拿什么进攻我们,就是关中、并州距离北方最近,他也不可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仓促发动进攻。”
帅帐内的将领纷纷点头。
以房玄龄为首的文臣眉头紧皱。
这个军事常识他们也知道,按照一般的军事规律,的确不可能这么快将兵力调回中原。
0求鲜花……
窦建德等人默默看着。
他们新附不便发表太多意见,最好是少说话,多听多看。李智云转动着扳指,面态虽平静,心中也在思考这个问题。
他罕见有些看不透。”首辅你有什么好的意见。”李智云询问道。
房玄龄不由苦笑:“禀王爷,臣亦无太好建议,副元帅质疑的问题,臣难以解释,不过李世民所部叛军的诡异,我们也不得不防。"
略作停顿,房玄龄提议道:“关中、并州方向,可令陈眸将军、高大人加强戒备
“北伐…”
言及北伐房玄龄明显有些犹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