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舌尖上的御膳房(1 / 2)

“怎么还没到啊。”长孙钰叫屈着。

身前的引路太监可不敢怠慢这位皇亲国戚,擦了擦汗说到:“长孙御史稍安勿躁,御膳房马上就到了。”

长孙钰这才知道,原来在皇宫中,御膳房的位置这么偏僻。绕过偏僻的宫墙,又走了一里路,才终于看到了御膳房的影。

“屁的董仲舒,一帮老酸儒,害的小爷腿都软了。

按照儒学而言,君子远庖厨,虽然现代人基本上都知道这句话说得非常片面,因为后面就解释了君子为什么远庖厨的原因,而且,在现在人看来,这种学说太过于虚伪。

但不可否认的是,古代主流的统治学说儒家在整个汉人国度的影响力都是无处不在的,即便是皇权政治的中心,皇宫里宫殿的安排与设置,除了功能性以及便利的角度而言,还受了儒学的影响。

哪怕大多皇帝自己都明白儒家是怎么回事,也摆脱不了这种影响。

但对长孙钰来说,自己的享受最重要,其他的,管他去死。

来到御膳房里,厨子们早就开始准备皇帝的晚膳了。

天朝的饮食文化有古至今一直在有限的食材限制内发挥其无限的多样化组合与变化,这才使得后世的天朝成为世界美食之国。但现在,大唐的菜实在说不上美味。

不论是煎、炒、烹、炸、酱、焖、炖……等几十种做菜方式。

还是蒸羊羔,蒸熊掌,蒸鹿尾,烧花鸭,烧雏鸡,烧仔鹅等无数菜肴,在大唐,那都是做梦。

大唐菜肴主要的烹饪方式,就是煮。不管什么菜,玩什么花样,煮就完了。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多样化的蔬菜,没有丰富的ròu类,冬天吃不上蔬菜,青盐单价五百文,还只能作为牙膏供给那些富贵人家有限的几个主要人物漱口。

这样的条件下,其实也就不难理解大唐的菜肴让长孙钰吃的那么抓狂了。

即便是走进了御膳房,这个应该储备有山珍海味,飞禽走兽食材的聚集之地,食材的储备也让长孙钰大失所望。

除了一些基本的厨具和整齐摆放的设施,以及忙碌不停的人员之外,没有任何有看头的东西。

“御膳房的管事呢?跑到哪里去了?”太监走快两步,一边喊一边走,赶紧去通知这里的负责人,让他来伺^候好这位小爷,毕竟皇后让他来带路的时候已经吩咐好了,这位爷爱吃什么,就做什么,这让他哪里敢怠慢。

看太监走了,长孙钰自己巡视起来,挑挑拣拣,最后一脸嫌弃。稀疏的一些蔬菜,种类极少,大部分还是干瘪的。

因为现在是农历九月,已经是深秋了。这些蔬菜大多都要在皇宫里的冰窖里藏着,以备冬天的需要。

在这个生产力落后的古代,甚至于冰块和蔬菜都能做为皇帝奖赏给大臣夏天和冬天的赏赐。

而古代的蔬菜又很少,常见于文字记载的主要有五种:葵、藿、韭、菘、荠。葵即冬葵;藿即黄豆苗的嫩叶;韭即韭菜,今仍用古名;菘即白菜;荠即荠菜。

汉朝张褰出使西域后带回来后带来了菠菜和胡萝卜。汉代从印度引进了豇豆(长豆角)和茄子,五代时引进的莴笋,这大概就是唐朝之前天朝人餐桌上的主要蔬菜。

后来,尤其是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之后,发现了更多的蔬菜品种,比如后世熟知的西红柿,辣椒、南瓜、红薯、土豆等等,从欧洲引进了花菜、卷心菜和其它甘蓝科蔬菜。

其他的ròu类,猪甚至是不吃的,因为他们不懂阉猪。牛只有“摔死”才能吃,杀牛是还犯法的,鱼ròu的烹饪少之又少。在这种环境下,长孙钰迫切想要改善自己口味的心情在青天盐出世后,终于按耐不住了。

就在这时,一个伙夫垫着沉甸甸的步子,抖着一身波浪式翻滚的肥ròu,整个人身上油光发亮,在太监身后赶忙过来。只是这造型,让人怀疑是不是能直接从他身上刮下一层油来?

“见过长孙大人。”伙夫一来,艰难的挤着身上的要爆衫肥ròu给长孙钰作了一揖。

长孙钰半开着玩笑说到:“看来你这个职位是个肥缺啊,瞧你这一身肥ròu在这里吃了不少油水吧?”

伙夫一听那都差点吓傻,直接跪倒在地上给长孙钰磕着头哭喊到:“长孙大人饶命啊。小臣这只是迫于无奈,每日都想要钻研新的菜式,不得已先尝,这才变成这样,小臣进宫前很瘦的。”

长孙钰被他这反应吓了一跳,连忙解释到:“起来起来,今天我来不是消灭麻烦的,今日陛下新得青天盐,我过来,是指导你们学一点新菜式的。”

“当真!长孙大人肯将新菜式传授与我?”

“骗你有用?难道你还要我下厨不成!一个个榆木脑袋,做菜就知道煮,我的舌头早就吃腻味了。”

“谢长孙大人厚赐。”伙夫激动的发抖,新的菜式对他们而言就是一切,这甚至比皇帝的赏赐来得更加直观。甚至说这些长孙钰交给他们的菜式,他们都可以作为自己祖传的秘方一代代传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