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问题,曹植和徐庶都没有太多的意见了,经过前面一番推演,确实天下诸侯没有一个有反击的机会,就连孙策也不能。毕竟孙策的情况与刘备类似,即便让他得了荆州,但是进不了益州,还是难以抗衡曹操。
曹植定了定神,微笑道“既然天下为我曹家所有,那孔明以为我曹家能坐多久的天下是如周、汉一般得享数百年,还是如秦一般匆匆而灭。”完之后,曹植也露出了一点紧张,毕竟这个才是他今次来找诸葛亮的目的。
诸葛亮听到,轻笑道“那就要看曹大人采取何法治天下。现在曹大人手下各州,都采取不同的管治方法,若是亮没有猜错,曹大人想来还在考虑试验中吧。”
曹植听得颔首道“不错,那以孔明看来,各州中哪地方之法最好”
让曹植有些惊讶的是,诸葛亮缓缓摇头道“在亮看来,没有一个好。”
不仅曹植,徐庶也有些惊讶道“孔明,淮南在四公子治理之下,百姓生活日渐富庶,这不是很好”
诸葛亮轻摇羽扇道“淮南虽好,然有重大弊端若是亮没有猜错,子建管治淮南,应该是多头并重吧”眼见曹植点头,诸葛亮接着道“此管治之法确实不错,最起码百姓生活的确变好了很多。然而商人重利,这一点不能否认,子建大肆重用商人,现在刚开始还好,若长此下去不加以限制,商人即会侵蚀平民百姓所得之利。如此一来,商人即会滋长为新的世家。”
听到这个,曹植暗暗点头想道“看来诸葛亮不仅意识到世家的问题,还意识到商人可能导致社会出现新的矛盾的问题。”
想到这里,曹植却是从怀中取出一叠厚厚的纸片,递给诸葛亮道“孔明,此乃植与一众先生撰写的天下发展纲要。”
诸葛亮平静地接过,继而慢慢地翻看起来。他看得很仔细,而遇到不明白的地方也立即发问,曹植和徐庶二人没有出声打扰他,只是在其发问的时候解答一下。而曹植注意到,诸葛亮的眼神从一开始的平静,到现在已经出现了凝重,甚至于严肃。
诸葛亮看得很慢,厚厚的一叠纸花了两个时辰才看完,茶水也是换了一次又一次。曹植和徐庶,更是轮流去了几次解。
好不容易,当诸葛亮将纸片放下之后,他却是闭起双目再沉思。这么一想,又是大半个时辰,睁开眼睛之后,才曹植有些期待的目光中,道了句“妙”
“呃”曹植听得,愣在当场,最后却是试探地问道“不知孔明有何意见”
诸葛亮轻轻摇头道“没有意见。”
“没有意见”
眼见曹植不解,诸葛亮道“以亮之才,想不到比这更好的发展之策,而且暂时也推演不出可能出现的新问题。方才亮所提法不全的问题,子建在此已经补足,仁治之余还添加了法治,并且剔除了很大部分秦代的严刑,如宫刑、削鼻等,又增添了社会服务、劳动等等,此更趋向于圣人所言之仁。而对于商人,亦有所限制,对百姓利益,亦予以最低保障。其中,建立防止贪墨的廉洁部,应该能起到不轻的作用。朝廷内部的架构,也分为六部细化,更利于管治并裁撤冗员。科举制则可以消除世家之根基,再加上农工商共同发展,以亮之才,根想不到这么多,子建不愧为天下奇才”
曹植听得,连忙谦逊道“孔明谬赞了,此只是集思广益的成果罢了。”
这时徐庶却是笑道“四公子不须谦虚,其实此策大部分为四公子所想,我们只是负责些详细资料而已,或是解答四公子的疑问,没做太多。”到这里,徐庶转而对诸葛亮道“孔明,汝常自比管、乐,如今可服气”
诸葛亮还是淡定地摇着羽扇道“天下之才不知凡几,在亮之上的并不出奇。”这句话,诸葛亮是间接承认自己不如曹植了。
但曹植却是自己知自己事,论基功以及其他方面,自己可远不如诸葛亮,甚至乎不如徐庶。自己现在只不过是借着多了一千多年见识的缘故罢了,借鉴了后世经过时间沉淀,以及历代无数英才的智慧,才取得这般成果。其所做的,只不过是从将历代的精粹拼凑起来而已。
其实曹植倒是有些自谦,能将历代精粹拼凑起来,也证明他的不简单了。后世人无数,但为何就没有一个能想到。而且想到是一回事,真正将计划罗列出来,并经过许多智者查看都没有问题又是另外一回事。
这可不仅仅靠见识,还有就是经验。如若曹植没有主政淮南,也不会得到那么多的实际经验了,这都是他自己的事。
曹植谦逊了几句之后,却是道“不知孔明可有意与植一同,为万民谋福祉,共建盛世”完这句,曹植目光有些炽热地看向诸葛亮。如果能得到这个华夏五千载历史中都排在前列的大才相助,那么自己就更有优势了。
不过,诸葛亮微笑地婉拒道“四公子好意,亮心领了。亮只愿苟安性命,不求闻达。”
徐庶听得,立即出言劝道“孔明又何必埋没才华。”
诸葛亮轻轻摇头道“元直不懂,若是出仕,那将面对很多的是非,再无宁日。况且亮并不求名,才学自知便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