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了曹军令,立即有士卒将一段皮革拿了进来。曹植虽然是自己造,但动手的自然不会是他,随便找了两个懂得缝制的士卒,曹植便当场指点起他们来。
只见曹植和两名士卒凑在一起,拿着皮革一摺,而后道“就这样,先缝起来。然后反过来再一摺,如此成叠式缝制起来即可。”曹植边,还边指点比划。
曹植得清晰,那两名士卒也非太笨,讲了半个时辰左右,两名士卒已经完全明白过来,而后一同在原地缝制起来。
曹植的指点曹一直在旁边看着,见到曹植让士卒将皮革摺叠缝制,曹的眉头忍不住皱了起来。
原来曹植所指点缝制的,乃是挤压式箭囊。这种箭囊有别于普通的箭囊,是明代根据古人的箭囊的样式加以改变而成。这种挤压式箭囊,大约只有现在汉军所使用的制式箭囊的一半大iǎ不到,但里面皮革却是层层叠叠,每一层皮革相距大约一拇宽,整体呈扇形。
如此一来,整个箭囊上宽下窄,弓箭放进箭囊内之后,箭头所在处就全部聚拢在扇形结构狭窄的一端,再通过挤压就可以让箭支固定而不掉出来。而箭囊由于是ji叠式的,一层就可以放两至四支利箭,就算ji叠到五层,胀起来体积所占空间,也就跟原来大汉制式箭囊相差无几。这里面,还可以在旁多开一边,宽度才与原的制式箭囊相当。也就是,仅仅一层的挤压式箭囊,就可以装上十根左右的利箭。
现在曹植也没有让士卒缝制到五层,仅仅三层,挤压式箭囊就可以装上三十支利箭而不掉出来。
当士卒缝制好之后,曹植兴奋地拿起旁边的利箭,一支接一支地放进挤压式箭囊里面,而后直接将整个箭囊在曹面前倒转过来。
让人惊讶的一幕出现了,在箭囊内的三十支利箭,倒转过来的情况下竟然没有一支箭因此而掉出来。还是好好地在箭囊内部,任凭曹植如何把玩翻转,都不为所动。
见到自己指点所做的这个箭囊如此成功,曹植有些得意地看向曹笑道“父亲,你看孩儿做的这个箭囊如何”
曹并没有曹植想象中见过箭囊那么高兴,反而接过箭囊查看了好一阵之后才叹了口气道“植儿,你这箭囊确实制作得jg巧,但所耗皮革也太多了,我军实在用不起。”
“呃”曹植完全没有想到,曹所顾虑的竟然是成问题。于是指着方才用剩下的皮革,问两名士卒道“你们制作旧式的箭囊所耗皮与公子这种新式箭囊所耗皮相比如何”
两名士卒平日就是负责缝制箭囊的,心中默算了一下一人便答道“回将军、四公子,新式的箭囊虽然iǎ,但由于里面乃是摺叠,所耗皮比旧式箭囊还要多上两分。”
“两分,也不是太多嘛。”听到士卒的话,曹植歪着头喃喃自语道。
曹看着曹植那认真的神情,探手o了o他的头,笑道“植儿,你可别iǎ看这两分,我军弓箭手上万,多出两分的皮足够再制作数千个箭囊了,可以让我军平添不少战力。”
听得此言,曹植却是郑重地摇了摇头,道“父亲此言差矣,新式箭囊可装三十支箭,而旧式箭囊只能装二十支,且不算会掉箭的损耗,就算多出的两分皮制作成旧式箭囊,所能装到的箭支也没有新式箭囊多。而孩儿更以为兵贵jg而不贵多,就如守城,就算弓箭手再多,然而守城之时城墙就只此一段。一名弓箭手如若用新式箭囊,绝对可以比用旧式箭囊的弓箭手多战斗半刻钟时间。而守城之时城上弓箭手换防,就容易给敌军可趁之机,至于野战道理亦是相同。”
曹并非愚笨之人,曹植先是以数字进行分析,其次将作战时可能出现的实际效果也分析了进去。曹可是经历过战火的人,对于曹植这一番纸上谈兵,倒是觉得颇为有理。但生多疑谨慎的他,却不敢贸然行事,于是点头道“植儿所言不无道理,但全军换装干系甚大,不可草率行事。”
曹的谨慎让曹植心中极为赞赏,重重地点头道“父亲言之有理,植儿以为可择一部弓箭手进行换装,待上战场时以为试验,就可知道孰优孰劣。”
曹听得,哈哈一笑,击掌道“有理”之后便大声往外喊道“典韦,派人着伯宁和文谦来见将。”外面传来典韦瓮声瓮气的应答声。
曹拉过曹植到案桌前,指着上面泛黄的纸片笑道“植儿且将图样也画出来,写上要领,如此也好让伯宁督造。”
曹植欣然应诺,取过案桌上的笔,就在上面那张泛黄并起糙的纸上写画了起来。这泛黄的纸片,就是历史上颇为有名的蔡侯纸,不过这纸的质量确实不敢恭维,曹植iǎ时候用过一次就基没用,平时习字都是用更为便宜的绢帛。
来可能让人惊讶,但真实情况就是这样,如此劣质的一张纸却是比绢帛还要贵。而纸也就是曹这等身份的人才可以用上,其余的人一般要记载文字都是用竹简,紧急情况方可用绢帛,这也造就了汉代文人惜字如金。
而曹让曹植使用纸来画图样,可见对这新式箭囊还是极为重视的。当曹植画完之后,满宠和乐进二人也来到了帐中。曹直接将新鲜出炉的图样j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