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二章 核子雪糕(1 / 1)

轻武器设计本是杨铭的大学专业,奈何杨铭对这玩意不感兴趣,祖国未来的单兵装备就交给王刚毅吧,至于那些大型的主战装备,杨铭会和其他同僚一道,让他们提前的出现在这个世界上。

“好了,比赛的事情就不聊了,我们直接继续讨论864工程的事情。”杨铭进入设计室,随意的和几位攻城狮打了个招呼。

茂鸣原本正埋头苦干,一看杨铭回来了,凑过来笑呵呵的问道:“诶,比赛成绩咋样?报道还没出来呢。”

杨铭一脸黑线,合着自己刚才那话白说了是么。

“提起来我就来气,虽然赢了,但是窝囊,说正事赶紧的,项目进展咋样了。”杨铭白眼一番,把茂鸣推开。

一位姓胡的老工程师拿来一张图纸,信息很简单,几串数字,写着长宽高,车体高,离地距离等等,杨铭发现了车体长度为六米五,这比七九式坦克的车体加长了半米,明白了这位工程师的意思。

“617厂那边加长了车体,尾舱能坐七个人,但相应的防护面积也变大了...防护指标又不能削,机动也不能削,就只能降低载弹量了...”茂鸣尴尬的挠了挠头,杨铭也表示理解。

武器设计有火力,防御,机动,这三大基本要素,而他们之间又是互相矛盾的,比如提高火力就得加重,提高机动就得降低防御减重,所以这本就是一个在矛盾中寻求平衡的过程,不可能有什么装备攻守速三个要素全满的。

但是有攻守速三个要素全都很辣鸡的...例如谢尔曼坦克的一些早期型号,跟同时期的其他坦克比起来,炮软皮薄,馅大易燃,跑得还死慢...

“反正现在的问题就是发动机了呗?”杨铭听完了所有人的汇报,一摊手表示无语。

“是的没错,我们需要一千马力发动机!”

妈耶,要是有一千马力发动机杨铭还用得着开发步兵战车?当场就直接立项二代半坦克了,后世的96坦克早期都没有一千马力的发动机。

发动机算是华夏军工业的心脏病,这个是天生的,比别人慢一步再想追就难了,更何况华夏的各种发动机研究比国外晚了几十年甚至一百年,直到2020年杨铭重生前夕,华夏的发动机产业才算是有了一些气色,达到了国际二流水准。

杨铭仔细想了想,还是弄成车族比较好,功能更多卖的也就更多,不过864工程的车族就两种,第一是配备三十七毫米机关炮和火箭弹的巷战终结者,第二则是配备105毫米线膛炮和红箭导弹的反坦克突击炮。

看似是比最初增加了一个方案,但其实只是将一个方案拆成了两份而已,而且两种方案都有装载步兵的能力。

864工程这边已经是到达了一个瓶颈,接下来要做的便是让各个配套厂对新技术攻关,对老技术进行改进和生产,即使是没有上头工业部的牵头,杨铭也可以通过人脉联系到十几家研究所和制造厂。

至于那些配套厂商为什么愿意合作?很简单,给钱就是爹,甚至不给钱,只要许诺下大批量订单,人家都愿意勒紧裤腰带研发,可想而知这个年代的军工业环境到底多么恶劣,那些军工人到底是怎么撑过去的。

怎么撑过去的?当然是军转民喽,军品卖不出去,只能造民品赚点钱,然后继续维持产品开发,在八十年代早期是最惨淡的时候,逼得成飞去生产滚筒洗衣机,逼得核工业厂去卖雪糕,拿造武器级铀元素的离心机造雪糕...

直到两驼战争打的愈演愈烈,大批量采购兔制武器的时候这种情况才有所缓解。

距离4396厂和497厂的撕逼大战刚刚过去两个星期,杨铭就又一次的见到了禁卫军大佬A和总装部的大佬,他们听闻4396厂开启了新项目,所以就来看一看,考察考察。

这个新项目自然就是杨铭正在主抓的864工程,华夏第一代重装步兵战车车族。

大佬A和总装部的大佬往办公室里一座,拿着大茶缸一口一口闷着,卷烟辣眼睛的二手烟在小小的屋子里弥漫,弄得杨铭站也不是坐也不是,一把鼻涕一把泪。

“可惜啊,国家穷啊,真的没办法给你们拨款。”大佬A望着窗外,低沉的声音让人感到无比的心酸。

总装部的几位大佬也点点头,他们对于任何新式先进装备的开发都是表示支持的,但资金有限,他们必须得把钱用在更需要钱的单位那里,而4396厂凭借着雷雨的订单已经吃穿不愁了。

“现在国内开发装甲车的有几个厂家?”大佬A突然想到这个问题,歪头问道。

“光是我能想起来的大概就有...六家?至于小厂自己的内部计划就更多,大概能有十几种。”总装大佬回答道。

众人尴尬的笑了笑,不是很好意思和杨铭说实情,因为那六家大厂中的五家,总装都是提供了一定资金支持的,只有4396厂没有得到小钱钱...

(十五号凌晨上架,跪求跪求支持,提前谢谢观众老爷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