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六百五十三章:即皇帝位(1 / 2)

刘瑾这个人,给弘治皇帝的印象不错。

宦官乃是内臣,至关重要,毕竟只有这样的人才可以随时出入宫禁,他们既伺候着宫中之人,与此同时,还是皇帝连接外臣的桥梁。

别看弘治皇帝登基之后,对宦官极为严厉,可他比谁都清楚,宦官的作用至关重要,乃是大明这权力金字塔中,至关重要的一环,这是任何人都无法取代的。

而东宫之中,诸多宦官里,既能办事,又忠心耿耿的,弘治皇帝只对这个刘瑾颇有印象。

此次没有出乎弘治皇帝的意料之外,迁民的过程之中,方继藩一定有不少的建言献策,而太子倒也算是明理,从善如流,至于刘瑾的作用则是施行。

毕竟那儿山高皇帝远,执行是至关重要的事,稍稍的一丁点疏失,或者是执行之人有任何的私心,都可能闹出天大的乱子。

弘治皇帝背着手,踱了几步,徐徐道“这证明了两点,其一,刘瑾是个忠厚之人。其二他负责的乃是四海商行,朕听说,现在的四海商行有人员九万余,大小的商船,有七八百之数,可这刘瑾,事情办得滴水不漏,井井有条,可见此人还是颇有才干的。”

朱厚照心里嘀咕,怎的父皇只夸刘瑾,却不夸他呢

弘治皇帝站定,四顾着左右的臣子。

他心里想,君臣之间,既是相互依存,可又是相互博弈的关系,终究这里头有一个度,如何掌控太子未来只怕要学习的还有很多。

只是看来这时机,即将要成熟了。

想定后,于是弘治皇帝道“既如此,依着朕看,就命刘瑾入宫来吧,敕命刘瑾为司礼监秉笔太监。”

众人听罢,顿时骇然。

那萧敬,率先便觉得头晕目眩

秉笔太监这不是自己吗

可百官们顿时又哗然。

历来秉笔太监,都是皇帝的贴心人,这个位置,是至关紧要的。

甚至这不但要求秉笔太监对皇帝有绝对的忠诚,而更重要的是他能熟谙皇帝的心思。

因此,历来皇帝的秉笔太监,无一不是从东宫开始,便追随着皇帝,就如萧敬,便曾伴着当今皇帝,已有三十多年。

现在陛下突然下这一道旨意,却是让太子的贴心人入宫,主掌司礼监,这

弘治皇帝微笑的看着百官道“诸卿一定在想,朕为何要提拔这个刘瑾,是吗”

刘健和李东阳人等,似乎已经猜测到了什么,拜下道“陛下自有明断,臣等不敢妄测帝心。”

弘治皇帝道“有什么不敢,卿等都是重臣,乃是朕的肱骨,君臣心意想通,方才同心协力,将这天下的事办妥当,朕来问卿”

他凝视着刘健“太子如何”

“太子殿下太子殿下”

事情实在来的太突然了,太子殿下

如何对于这个问题,有些复杂,说实话,连刘健都有些说不清。

弘治皇帝又笑了“就不能给朕说一句实话吗”

刘健努力道“陛下不是已经有明断了吗方才陛下说,太子乃是贤太子。陛下如何认为,老臣便如何认为。”

殿中之臣,心里依旧在骇然中。

他们已经习惯了每日觐见弘治皇帝,可突然之间这决定,令他们完全六神无主了。

朱厚照也是直愣愣的站在原地,他再愚蠢,也明白了什么,可是他显得无所适从。

弘治皇帝将众人的反应尽收眼底,他叹息道“朕老了,已是老眼昏花,越来越力不从心了。朕已到了知天命的年纪,心里是有数的,现在太子正在盛年,今日又立下了大功,朕今日唯一欣慰的却是这江山后继有人。太子有太子的软肋,也有太子的长处,就说迁民,他就办的很好,比朕想的要周到。”

顿了一下,他又道“再传旨意吧,齐国公方继藩明日起,入阁”

说罢,他面无表情,徐徐走上了金銮。

可是方继藩入阁

这几乎又是一个震撼弹。

方继藩他又非文臣,有什么资格入阁

可这一切太突然了。

甚至是方继藩,也是一头雾水。

可细细想想,顿时就明白了,弘治皇帝需要大刀阔斧,做好太子克继大统的准备。

而这太子的党羽,不,亲信之中,方继藩无疑是最亲近的一个,此时让方继藩入阁,便是要借助方继藩,稳住新朝的局面。

毕竟现在朝中,兵部尚书和吏部尚书都是方继藩的弟子,文臣之中,西山书院出来的,也开始有一些了,方继藩若是入阁,那么就能让这些徒子徒孙们迅速的集结起来,稳住时局。

当然,这也显现出,弘治皇帝对于方继藩的绝对信任。

如今,方继藩的权柄已是不小,若是再入阁,成为阁臣,便有些权倾天下了。

这显然,弘治皇帝对方继藩是很放心的,一方面,自是大明的内阁体制,本就极为稳固,几乎不曾出现过有任何权臣可以威胁皇权的存在,另一方面,则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