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一九九章 孤岛电影(续) 为盟主月落瑶台贺(2 / 2)

影业公司是专门拍电影的,是我和同仁们创办的,真的没有日伪背景。请你明察!”

刘一民点点头,坐下来直接提笔写了张条子,喊李小帅进来,要他马上派人送给**。立即停止对新华影业公司的查封行动,把部队撤回来。交待完,刘一民忍不住嘀咕了一句:“乱弹琴!”

张善昆没有想到自己天塌一样的大事,这么快就办好了。心思也活络了,马上就邀请刘一民到新华影业去视察,接见创作和演职人员。并说新华影业公司的职员们都非常期盼和八路军在一起交流,认识认识真正的抗日英雄。

上海文化界有光荣传统,这里是左联的大本营,可惜夏衍、矛盾等旗手人物都已经转移到了香港,而且已经接到了通知,正乘船赶来上海和八路军会合。连夜向山东根据地转移。本来,刘一民曾想在上海开三个座谈会,一个新闻记者座谈会,一个工商业代表座谈会。一个文化界人士座谈会。但是时间紧迫,只能开一个。刘一民选择了召开新闻记者座谈会,要通过积极抗日的新闻工作者宣传抗日。这文化工作者座谈会就只能搁置不开了。

刘一民简单询问了一下新华影业公司的周贻白编剧和卜万苍导演近况如何。这一问,拉近了距离,打开了张善昆的话匣子。

张善昆说。新华影业公司之所以能有今天的规模,主要有几点,一是艺术创作上坚持创新,二是经营手法上学习犹太人的经营策略。三是有一批热爱电影事业的电影人。艺术创新上,上海刚沦陷时。租界人满为患,一些影剧院连续放旧电影。还有一些电影公司大量拍摄鬼怪题材,麻醉对抗战前途迷茫的民众,日本人大肆放映伪满洲国拍摄的《新地》、《东亚和平之路》等电影,进行奴化教育。新华影业公司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投巨资拍摄了《木兰从军》,激励抗日热情。结果一炮走红,夺得了票房冠军。经营手法上,学习犹太人精打细算、善于造势和窥破商机的作法。当年,犹太地产巨商哈同为了提高南京路营业房租金收益,就曾经把南京路用一块块的铁板铺起来,使南京路地价、租金飞涨。新华影业公司借鉴这种造势作法,在广告宣传上花样翻新,不落窠臼。比如,《新桃花扇》上映时给每张电影票附赠一把扇子,费钱不多,赢得了观众的喜爱。到《夜半歌声》上映时,公司在金城大戏院门口放了一口大棺材,挂出巨大毁容的恐怖人像,并用绿灯做眼珠,面目狰狞,气氛可怖。第二天就在报纸上登出了吓坏路过小孩的消息,后来小报上又登出一个小孩被吓死的新闻。一时间,传遍上海千家万户,造成新闻效应,成了特大社会新闻。公司随即在每天登出的《夜半歌声》电影广告上特别用黑体字加上“请勿携带儿童观赏”字样,以提醒观众。说白了就是抓住观众的猎奇心理。

张善昆越说越兴奋,两眼放光,接着就要说新华影业公司的创作队伍和演职人员的出众表演了,还想说电影明星是多么漂亮。刘一民忙制止了他,告诉他以后有机会再听他侃大山、摆龙门阵。

听到刘一民下逐客令,张善昆这才想起面前的是率军一夜之间攻占上海的抗日英雄、传奇名将,不是电影业同仁,更不是看电影的观众。他孟浪了!

张善昆连忙道歉,并说回去后马上派人把公司的电影拷贝送一些过来,让八路军战士在空闲的时候观看,丰富一下业余生活。

这倒是说到正点上了,刘一民点头应允,并鼓励新华影业公司以及上海电影人多拍宣传抗日的高质量影片。

张善昆走后,刘一民想着他说的制造广告轰动效应、抓住观众猎奇心理的事儿来,觉得什么事情都是一理通百理通,这种手法用到军事指挥上,那就是伪装欺骗了。既然蒋介石胆子小不敢派第三战区部队进占上海,我军主力又必须迅速撤离,那就在上海上演一出真实版的迷惑、欺骗小鬼子的好戏,骗死他个***小东洋!

各位友大大:精彩继续,期待各位的票票和打赏,要是再能多几个掌门、宗师、长老、护法,山山码字更新的动力就更大更足!谢谢我的友们!(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