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进随后给杨浩讲了如何提高力量和步法基础,教了几式步战之法。
杨浩理解的很快,因为这个步战之法,在他看来,与后世的各种武学门派的桩功有相同之处,只不过更加强调了动态的锻炼效果。
杨浩照着做了两遍,即大汗淋漓,筋骨酸胀的几乎不能站立。
石进颇有些讶异少郎君初学就能练的似模似样,看他还想勉强尝试,才笑着说:“少郎君,不要贪快,基础动作做到位不变形,比多做几遍要重要…”
杨浩深以为然。凡事循序渐进,贪多求快,往往得不偿失。
当下收起姿势,跟着不知道什么时候跑到旁边观看的小鸾,回内院沐浴去了。
当天下午晚些时候,崔长芳来到秦王府。
他听说了宇文承基的事情,大为吃惊。幸好看到杨浩并没有受伤,即便如此,也难以容忍。
“太嚣张了!宇文家怎么会同意让他胡来?!”崔长芳在杨浩房内大骂道。
“还好他有手下留情,不然明天我可去不了国子寺了。”杨浩打趣道。
崔长芳深吸一口气,沉声道:“少郎君,你不清楚宇文承基到底有多么恐怖的实力。他可是大隋年轻一辈中数一数二的高手,坊间戏称他为无双公子…”
杨浩听石进讲了不少关于宇文承基的事情,却没想到他居然还有无双公子这样的美名,一听就霸气十足的外号,心中对宇文承基的重视更上一层。
杨浩转过话题,跟崔长芳道:“不说他了,明天去国子寺,崔兄准备好了吗?”
崔长芳闻言,似乎想起一事,说道:“哦,忘了问你了,你的学符上写着什么?”
杨浩知道他说的学符是什么,前几日卢主簿给他送来的,是他在国子寺的住宿的地方,当下回答:“是东院。”
崔长芳有些遗憾道:“啊,我的是北院。不过,这个也可以调换,以后找学官通融一下,你也调到北院好了。”
正好小鸾来催促晚饭,崔长芳告辞离开。
杨浩欲挽留他在府里吃饭,他却说还有别的事情,杨浩并不勉强,送他出府。
崔长芳上马车之前,把杨浩拉到角落里,压低声音说:“明日课业结束以后,你记得来北院找我,我带你去个好地方,嘿嘿——”
杨浩笑着问:“什么地方?竟让崔兄如此神神秘秘!”
崔长芳打着哈哈,并不细说,只道:“明日你便知道了,现在说出来便不灵了。”说完便走了。
杨浩听得莫名其妙,怏怏回府。
更晚些时候,姐姐的婢女阿秀又来了秦王府,送来了一本厚厚的札记。
杨浩随手翻看,札记上密密麻麻的蝇头小楷,十分的工整、漂亮。问了阿秀,才知道原来是姐夫虞汉清忙里偷闲,给他写了些关于春秋经义的心得,心里既有些无奈,又有些感动。
他志不在于研究学问,更何况还有秦王府的身份在,不需要、也不适合通过文才出仕。既然如此,他也没有任何勤学苦读的心思,只不过刚刚穿越到大隋,读书这件事情,尽量做得自然一些,不能太过于特立独行,仅此而已。
所以他对自己姐姐永丰公主的厚意,只能心里默默的说声对不起了。
第二日醒来,小鸾给杨浩拿来了两件文士儒装,与平时的衣着款式稍有不同,应该是国子寺的校服之类的。
杨浩挑了一件淡青色的穿上。
来到大隋这么久了,杨浩早已经习惯了饼、粥、糕这一类的主食,简单吃过早餐之后,便由小石头驾着马车,往国子寺出发了。
今天国子寺开学,众学子需在辰时之前赶到,杨浩也不能例外。
国子寺位于皇城之南,杨浩第一次来,很是新鲜。
举目望去,国子寺占地极广。进了国子寺大门,中间是几座学堂,包括春秋堂、崇文堂、明义堂等等,分别有诸学博士、助教以及典学教授课业。
在几座学堂中间,有个非常宽阔的广场,名为文华殿。
学堂的四周,则有一些稀疏的房子,大概分成三个区域,东院、西院和北院,都是给助教、直讲这些低级教师和学生们居住的。诸学博士们并不住在国子寺内。
杨浩的学符上写着东苑,自然是住在东苑,每天学业完成,回东苑休息。
杨浩第一堂课在春秋堂,他自己捧着书往那边赶去,小石头和马车只能呆在东院等他。
春秋堂分成了若干个学房。每个学房容纳二三十人,像极了后世的教室。
杨浩来到自己的甲字学房,推门进去。学房内已经有了十几个人,杨浩找了一张空书案跪坐下来。
学房里面没有凳子,学生们都是跪坐在席子上的,书案比较低,跪着姿势正适合翻书和书写。
等了一会,学房陆陆续续又来了几人,最后进来一个年轻的学官,应该是个助教吧。
那学官简单介绍了自己,便开始了讲学,讲的是论语。
杨浩只听见他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