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十一月份,
李牧担心在第一场大雪到来之前无法完成工厂建设,从十月底开始,几乎每天都会待在工地上,督促工人们加快进度。
“已经很快了,我们现在已经完成了厂房建设,马上就能开工生活区,相对于工厂里的厂房,生活区的建设比较麻烦,主要是集**暖,我们没有这方面的经验,所以如何铺设管道是个大问题,相对来说盖房子倒是简单,我这里有18o名工人,一起动手的话,一个星期能建成十栋房子。”施工队的负责人约翰尼·马伦对李牧倒苦水。
必须要说,在产业空心化之前,美国人的效率还是很不错的,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之前,全世界关于建筑方面的记录几乎都属于美国人。这方面的代表是帝国大厦,在修建帝国大厦的时候,虽然达不到一天一层的程度,但一个星期可以建成四层半,这是当时的世界纪录。
“十栋房子——我们现在有多少家庭需要安置?”李牧先征求曹安然的意见。
“如果考虑到家属的话,那么总计是十五个,这都是拖家带口的,单身汉就比较多,现在有135个人。”曹安然对于工厂的状况了然于心。
李牧给张乐业的要求时尽量招人,能招到熟练工人当然好,招不到也无所谓,只要愿意加入工厂,也一样招进来,所以工厂里的人手一直都在增加。
当然这还远远不够,在李牧的计划中,一个工厂,怎么着也要有千八百人才像话,所以张乐业现在准备前往加利福尼亚,那里的华人现在有好几万,找个千八百一点问题也没有。
“有家属的要优先安置,没有家属的可以住集体宿舍,先把那十五个家庭的房子盖好,让咱们的人去帮忙,大家一起动手,争取十天之内,先把第一批房子建起来,至于供暖——生活区的供暖可以先缓缓,先把厂房里的供暖搞好。”李牧心思转的快,事有轻重缓急,先捡紧要的处理。
听到李牧让华人帮忙,约翰尼·马伦的眼睛马上就亮起来:“那可太好了,有清国人的帮助,我们的效率会更高,说实话,清国人实在是太能干了,我都在考虑要不要招募清国人加入我的施工队,他们的效率比那些该死的爱尔兰人高的不是一星半点。”
几乎所有的华人打过交道的人,都会喜欢上吃苦耐劳而又老实本分的华人,特别是有用人这方面需求的企业家和工厂主,他们对于华人非常欢迎,甚至对于《排华法案》都是抵制的,李牧记得《排华法案》通过的前一年,美国的工厂主就拼命地招募华人工人,结果那一年华人进入美国的人数是有史以来最高的。
约翰尼·马伦也一样,在见识到华人的工作效率后,约翰尼·马伦现华工确实好用,比西方白人好用得多,如果能有更多的华人帮忙,约翰尼·马伦有信心在第一场大雪到来之前把生活区建好。
想到即将到来的冬季,以及工厂内缺衣少穿的现状,李牧决定从现在就开始福利:“让后勤部去斯普林菲尔德采购一批毛料,回来之后咱们加工一匹冬天的棉衣出来,作为工厂的福利下去——咱们工人的家属们有没有会针线活的?没有的话就去联系一家服装厂,咱们自己设计样式,自己加工。”
李牧还不知道这年代冬装的具体样式,但从夏装的样式上可以推测出来个大概,估计李牧不会喜欢的。
李牧现在的衣服都是初雪和严母做的,根据李牧的要求,和现在衣服相比有一定的小调整,比如垫肩、收腰、窄腿等一些不起眼的小设计,千万别小看了这些东西,几乎每一处微小的调整,都会让整体上看上去更有型,更合体,也更符合李牧追求的硬朗、利落。
李牧已经有了一个初步设想,冬装嘛,防风保暖为第一要务,造型反而倒是其次,鉴于现在市场上毛料很常见,李牧想把二战时期德军的军大衣样式拿出来,给厂子里的工人每人一件,这将会成为未来李牧手下的标志,想想一群一群的华人穿着二战时期德军的军服走在十九世纪美国都市的街头,这种感觉还是很带感的。
当然了,这种“带感”的感觉也只有李牧才会有,看在其他美国人眼里,只会感觉李牧工厂里的职工服装得体,整齐划一,这对提升华人的整体形象也很有帮助。
“针线活谁都会,就算是家里的婆娘不会,咱们爷们也能折腾两下子,这个就没必要去找服装厂了吧——”曹安然心情比较忐忑。
曹安然是李牧在工厂里的监督,每天看到绿油油的美元流水介般的从手里花出去,说实话真让曹安然心惊肉跳。
这虽然不是曹安然的钱,但曹安然本能的会替李牧节省,有些可花可不花的钱,能省就省吧。在这方面帮李牧也是帮他自己,只要李牧的资金不出问题,那就代表曹安然的工作稳定。
说这年头的华人“多专多能”不是盖的,很多青年人孑然一身来到美国,到现在十几年也没有成家立业,所以不得不学着照顾自己,洗衣服做饭都不在话下,甚至针线活也要会点,总不能连个缝缝补补都要去找裁缝,那并不符合华人的消费理念,华人对待衣服的态度是“新三年、旧三年